简陋的教室,渴望的眼神。志愿者洪俊亮 提供 |
贫穷震撼了大学生西部志愿者
母校师生捐款三万元资助贵州山里娃
本报记者 谢鑫铭
昨日16时许,河北经贸大学校团委的李老师小心翼翼地从包里拿出3万余元现金,谨慎地把钱递给银行窗口内工作人员手中,随即仔仔细细地填写账号。李老师不敢有一点马虎,因为他要汇的这3万余元钱,是河北经贸大学两万名师生捐献给贵州贫困山区的。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捐款的“倡议者”是河北经贸大学2007年7月到贵州支援西部建设的18名大学生志愿者,今年2月,他们亲历西部的贫穷后,给母校发来一封倡议书,号召全校师生为西部山区的孩子奉献一份爱心。
来自西部志愿者的倡议书
2008年2月,一封特殊的倡议书引起了河北经贸大学广大师生的重视。这封倡议书写在电子邮件里,是经贸大学2007年到贵州省贞丰县进行志愿服务的18名西部志愿者发来的。
志愿者在倡议书中写道:生活在这里的孩子是不幸的,你无法不惊诧于他们艰苦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更不能想象出他们在山路上走两三个小时背着书包上学时的背影,孩子们最基本的学习条件无法保障,但他们孜孜不倦的求学梦令我们感动和震惊……我们18名志愿者希望母校能够支持我们的行动,来帮助这里的孩子。
这封倡议书感情真挚,主要介绍了当地学校的简陋,教具的缺乏以及学生不怕艰难,勇于求学的情景。倡议书发出后,牵动了广大师生的心,有的学生开始关注西部人们的生活,学校团委也开始策划捐款。
踊跃捐款3万元
经贸大学校团委一位姓薛的老师介绍,写倡议书的18名西部志愿者都是经贸的2007届毕业生,在2007年7月他们为支援西部建设,到贵州省贞丰县做志愿工作,如今已有9个月。“开始他们的倡议书是发到我的信箱里。”薛老师说,当时他看里面的内容时,心里酸酸的,再传阅给其他老师看,他们也非常感动。之后薛老师向领导汇报了这项工作,校领导立即要求举行捐款。
薛老师还说,今年春节前,贵州省贞丰县又受到了冰雪灾害,处境更加困难,有的学校在灾难中“消失”。他们迅速在全校内举行捐款,广大大学生了解情况后,纷纷踊跃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短短几天共筹集了3万余元钱。
薛老师说,这些捐款已于昨日下午4时许通过银行汇到贵州省有关部门。“相信这一笔捐款会给那里的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帮助,点燃孩子们心中求知的梦想。”
西部志愿者的责任
昨日18时,记者联系到了倡议母校捐款活动的组织者洪俊亮。
洪俊亮介绍,2007年7月,他们18名志愿者怀着建设西部的梦想奔赴贵州时,旅途一路轻松,但当他们走进贞丰县山区,看到一座座高山,路两旁一个个简单的木制房屋时,顿时心情沉重。8月,18名志愿者被分配到不同的乡镇,而洪俊亮则留在县发展和改革局做办公室工作。
洪俊亮说,他经常陪同领导下乡,在乡下他看到很多学校设施简陋,没有图书馆,没有体育器材,数十名学生挤在狭小阴暗的教室里学习。遇上雨天,一些学校的教室还漏雨,老师怕学生挨雨淋,只好让学生回家。“有的教室内的黑板都是不完整的。”洪俊亮说,他联系其他志愿者得知,他们所在乡镇也很贫穷,有的乡镇因为人少,根本就没有设立学校,七八岁的孩子只好到其他乡镇上学。这些学生每天都要爬上三四个小时山路,但即使脚磨出了血泡,孩子们还是坚持上学,从来不说上学苦。
2007年10月, 洪俊亮下乡时遇到了一件令他震撼的事。那天当学校下课铃声响起,一群孩子跑出教室, 洪俊亮突然看到一个男孩穿着一双露着脚指头的布鞋。他问那个男孩为什么不买一双新鞋,男孩说,买鞋的钱,买书了。
回到县城,那双露脚指头的布鞋始终萦绕在洪俊亮的脑海里,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第二天他联系上其他志愿者,开始策划捐款的事。
“我们挣得不多,捐出去也是杯水车薪。”洪俊亮说,18名志愿者在一次聚会时集思广益,最终决定向母校求助。于是他们细心地写下了一封倡议书,希望母校的师生能伸出援手,让山里的穷苦孩子有一个基本的学习环境。
捐款将用于学校建设
据了解,三万元捐款将打到贵州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项目办的账户,昨日17时,记者与项目办工作人员胡木林取得联系。他说,三万元捐款凝聚了河北经贸大学师生对贵州贫困学生的关注之情,对此他们感激不尽。他表示,捐款将原封不动转交给贞丰县县委,让县委有关人员与18名大学生共同商讨,将这笔钱用于资助当地的教育事业。
洪俊亮说,目前他们打算用捐款为贫困小学建一个图书馆,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知识,将来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家乡。“捐款未到之前,我们要下乡考察,争取找到一两所最需要资助的学校。”洪俊亮说,毕竟3万元钱是有限的,他们会把这笔钱用在刀刃上。“那些孩子要是听说建图书馆,他们肯定高兴得蹦起来。”
洪俊亮说,他们这一批志愿者在今年7月就要离开贵州了,在此之前,他们想建一个爱心网站,他们会在网站上介绍西部人民的生活,让更多人关注西部,了解西部,最后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资助更多的贫困者。“如果我们离开了,我们会将我们的工作交接给下一批志愿者,让他们继续延续我们的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