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核心提示: 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而老有所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期望。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著名作家、全国政协委员梁晓声提交的一份提案说:“中央政府一直以来强调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建设和谐社会。
我们有责任让这些过惯了苦日子的老父亲、老母亲们也享受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政府有责任让每一个老人都过上安详、幸福的生活,为他们尤其是居住在城镇的老人提供必要的社区服务。”
也许你不觉得,但我们身边的社会已经步入“老龄化”。据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统计,2005年山西省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重为7.15%。按照国际上公认的人口老龄化判断标准7%来衡量,我省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020年,我省老龄人口总量将达到407万人左右,比重为11.14%。
养儿防老,家庭养老,这是我国千百年沿袭下来的养老观念和模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这种传统的养老观念和模式受到了严重冲击。过去是一个家庭有多个子女,由多个子女共同承担赡养、服侍老人的义务。现在,特别是城市家庭多是一对夫妇一个孩儿,当父母进入老年后,“421”家庭结构(4个老人,2个中年人,1个孩子)难以承受如此养老之重。
“孩子多了也指望不上”,记者发现即便是多子女的老人也隐约感到依靠子女养老未必能行。家住小东门的杜阿姨有3个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两口先前轮流到各个孩子家住住,帮儿女们看看孩子做做饭,可岁数越来越大,老两口反而谁家也不去了。问到原因,杜阿姨说,“孩子们都很孝顺,经常劝我们去,但我们不想给儿女添麻烦。再说人老了,也想回自己的家,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啊”。看情形,杜阿姨老两口现在还能自顾,可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们该靠谁养老呢?
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竞争日益激烈,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当下,需要找到一个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服务共存的新模式——居家养老。
“空巢老人”渴望精神陪护 “我有儿有女,为啥要进养老院养老?”在采访中,有相当一部分老人这样回答记者。在这些老人的观念里,怎么可以老了还被“赶出家”去养老。
省城兴安苑社区曾做过相关调查,社区内绝大多数老人表示,愿意居家养老。有的是因为退休工资偏低,进养老院有困难,但更多的老人还是心理原因。老人们担心到养老院养老会给子女造成“不孝”的坏名声,还有的是担心养老院的集体生活不自由,不像在家可以随心所欲,还能经常跟子女团聚。
居家养老作为老年人在家庭的居住地与社会化的上门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这种模式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以社区照顾为依托。既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还可以不浪费原有的家庭资源(住房、家具、耐用消费品和生活设施等),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另外,很多“空巢老人”渴望的是精神陪护。这种不离家的养老方式更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在自己长期生活过的社区中养老,熟悉的环境能帮助他们保持原来的生活习惯,经常与亲朋好友、熟人见面也能使老年人精神愉悦。
为老人提供全面服务 在相关会议上,我省明令要求各市在建设养老服务体系的工作中要以社区养老为依托,逐步在社区建立起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娱乐、休息、餐饮服务。
去年,太原市在四个社区进行居家养老试点,兴安苑社区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在兴安苑社区,老人们家里面粉吃完了,不用出门买,直接给社区打个电话,就会有人主动送面上门。社区还与3名水暖工、4名钳工、3名电工签订了协议,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为了老人们的安全,这些工人都是社区在居民中寻找的,社区对他们知根知底。让社区潘主任更高兴的是,早就想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今年应该就会建起来并投入使用,到时候就可以为老人们提供更周到全面的服务。
今年2月份,国家10部门还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十一五”期间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在城市将实现全覆盖。获得行政部门“联手”推进,居家养老必将获得有关部门从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更多的扶持。
居家养老需要各界支持 尽管已经有一些老人受益居家养老,但记者在采访中也感觉到要让更多老人真正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人们接受居家养老这种新型养老模式还需要一个过程,同时,推广居家养老也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的参与。扶持非政府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实现资源共享,是居家养老发展方向,上海、南京等城市已经出现政府通过招标方式将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委托给非政府组织经营。另外,很多社区内人才济济,有医生、教师、律师等各类专业人士,如能发挥社区内这些专业人士的作用,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为老年人服务的队伍中,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无偿服务,居家养老事业必将更加红火。
当然,居家养老不仅给老人带来了晚年生活的便利,对于一些工作忙,陪伴老人时间少的子女来说,也着实帮他们分担了很多。但推行居家养老并不意味着子女从此就可以完全推卸赡养父母的责任,居家养老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形式,老人更多的还是需要来自亲情的关怀。居家养老的施行,正是要让更多人知道,关爱老人,就是关爱今后的自己。本报记者芦燕娟
让更多阳光照进“空巢” 谁都有老的一天,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也是每个人的愿望。
老年是人生的必经阶段,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不仅仅是一个家庭,而且是一个城市,一个社会的生活状态的反映,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关注弱势群体,帮助生活有困难的老年人幸福安度晚年,更是各级政府“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在社会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继续下大力气,增加投入,在不断扩大社区养老覆盖面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会养老新途径、新方法:比如在一些老社区,展开邻里互助式的居家养老方式;通过结对关爱形式,让志愿者提供一系列关爱老年人的活动;动员社区福利资源,向老人开放;出台相应政策,推出“以房养老”新模式……使老年人都能够有所依、有所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信,随着政府越来越重视居家养老工作,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老年人事业,“空巢”老人家中阳光也会更加灿烂。
燕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