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画“两型社会”蓝图
武汉今年拟启动十大项目
本报讯(记者宋兰兰)在昨日召开的全市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会议上,市长阮成发透露,今年根据“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我市拟启动十大项目。
●建立5000万元循环经济专项资金
目标: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我市“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
举措:创办武汉市循环经济研究院和国家级实验室;建立不少于5000万元的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建设20户市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00户清洁生产示范企业,重点抓好两个国家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建设5个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设立全市科技发展基金
目标: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加快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构建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
举措:设立全市科技发展基金,加大对重点领域、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成果产业化,加大产业基地、孵化器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
●打造辐射中部的金融中心
目标:尽快提高我市金融机构密集度、增强资金融通集散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为将武汉打造成辐射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奠定基础。
举措:大力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来汉发展,打造全国性金融后援服务中心;筹建武汉市农村商业银行;力争全年促成10家企业上市;积极策划设立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加快推进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建中国环保产业之都
目标:发挥武汉环保技术、产业、品牌优势,申报设立国家级节能环保高新技术开发区,将武汉建设成为中国的环保产业之都。举办“环保产业与环保技术国际博览会”,把武汉环保产业推向世界。
举措:申报设立国家级节能环保高新技术开发区,推动青山环保产业基地向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提升。重点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形成国内领先水平的环保产业群。
●建立统一的土地供应平台
目标: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引导节约集约用地。
举措:制定建设用地控制标准体系,明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和用地目录,按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对建设用地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建立全市统一的土地储备制度和供应平台;创新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制度。
●构建滨江滨湖生态水网
目标:以加快推进武汉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国家级试点为契机,构建生态水网,恢复优良水体,改善水环境,拓展水经济,发展涉水产业。
举措:建设六大工程和一个体系,即“清水入湖计划”、水系网络的生态构建与修复工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主城区滨江及滨渠综合治理工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自然湿地及水利保护工程,水生态系统长效管理机制和水生态系统监测评价体系。
●“十一五”期间5年累计节电25%
目标:到2010年,争取培植3至5家白光LED的芯片制造企业、5至8家配套企业或企业集团,形成1至2个在国内占有相当市场份额的知名企业、3至5家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建国内一流的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力争“十一五”期间5年累计节电25%,全市高效节能灯具应用率达85%以上,高光效、长寿命光源的应用率达85%以上。
举措:形成我市具有特色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建立半导体照明技术标准体系和知识产权联盟,以“武汉·中国光谷”为基地打造我市半导体照明新型产业链。制定高效照明工艺技术目录和淘汰目录,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目录中及本地符合要求的产品。
●今年底拥有燃气汽车7500辆
目标:新增燃气加气站10—12座,新改燃气汽车1000辆。力争到2008年底,全市拥有加气站46至48座、燃气汽车7500辆,公共交通车辆气化率达到40.2%。
举措:加快制定加气站总体规划及项目的选址落实,充分利用现有的加油站资源建设油气合建站。
●在城区推广太阳能热水器
目标:在城区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推广太阳能、沼气、秸秆等,初步形成资源综合利用、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局面。
举措:在建筑物开发建设之初便预设给排水管网,在家园建设整体迁建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在远城区配套建设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
●“十一五”期间“两型”机关达80%
目标:“十一五”期间,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机关达到80%,将重点用能企业改造成为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绿色企业。
举措:结合“四城同创”,制定“两型社会”建设具体可行的考核评定标准和实施细则,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各项指标落实到政府机关、企业、社会、家庭、村镇、学校的每一项行为和活动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