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长江流域最大肥料基地———位于三峡库区腹地的中国中化集团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涪陵化工”),强化节能减排,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双赢”。
对涪陵化工这样一个规模大、用水量大,且处于三峡库区的化工企业来说,工业废水排放一直备受环保部门和社会所关注。过去,企业共有7个排污口,一度被列入环保部门的污染“黑名单”。
随着三峡工程建设,三峡库区环境保护压力增大,企业也意识到废水直排是一种资源浪费。于是,涪陵化工开始对工业废水实施“源头抓起、过程控制、公级利用和循环复用”等举措,对各生产装置实施用水指标管理,从源头上控制工业废水产生量。同时各生产装置设废水地下收集槽和终端收集池,对生产废水进行分级利用,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排放”。
水是化工企业用量最大的资源。涪陵化工总工程师武勇介绍,过去,企业从长江抽1吨水,生产线上“走”一圈只用掉200多公斤,其余的水作为工业废水直排长江。而今,1吨水在生产过程中经过技术处理,反复利用,而且从每年循环使用的废水中回收价值500多万元的磷硫资源。
磷铵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磷石膏一直是磷复肥企业头疼的问题。为实现磷石膏变废为宝,涪陵化工于2006年启动了“磷石膏综合利用一期工程”,相继投入3000万元建成了年产20万吨的水泥缓凝剂生产装置和年产10万吨的石膏粉生产装置,每年可综合利用磷石膏40万吨。二期工程建成后,企业每年可以消耗磷石膏120万吨,节约天然石膏资源100万吨。
余热综合利用是涪陵化工节能的又一妙招。走进涪陵化工厂区,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高耸的热电联产装置。2006年9月,公司余热发电生产装置并网发电。2007年,余热发电量达到6001万度,可节约支出1800万元。
除发电外,公司磷铵厂、复合肥厂等生产装置的供热全部由煤改为余热代替,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大幅度下降。上世纪90年代初,涪陵化工生产1吨磷酸一铵耗能300公斤标煤,去年生产1吨磷酸一铵耗能只需33公斤标煤。
从利用余热发电到废水多级循环复用,再到废渣的综合利用,近4年来,涪陵化工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资金发展循环经济,精心编织的循环经济网络不仅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更为涪陵化工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绿色”内涵。
“节能减排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快速平稳可持续发展,也是中央企业提高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化集团总裁刘树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化集团将进一步加大投入,依靠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在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充分展现中央企业的环保新理念和社会价值观。
据了解,涪陵化工正引进国外先进热回收系统,对硫磺制硫酸装置的热回收系统进行技术改造。该项目建成后,硫磺制硫酸装置的总能量回收率将从70%提高到93%,每年可发电2.4亿度,节约标煤10万吨,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量22万吨。
据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