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说,粮价稍涨,农民实际收入却降了,因为成本,主要是肥价涨得更厉害。但卖肥的与生产肥的毛利率并没有增加,大幅提高了毛利率的是原料供应商,主要是两家垄断性质的钾肥供应商,中化集团与中国农资集团。
一些网友将此归咎于买办,在民族主义情绪膨胀之际,这样归咎极富有煽动性。因为中化肥是香港上市公司,国际钾肥谈判联盟的领头羊——加拿大PCS公司持有该公司20%的股份,PCS的化肥销售高级副总裁目前是中化化肥控股的非执行董事。但实际上,在2007年,钾肥对外联合谈判非常成功,国外企业涨价只有5美元,至少可以说明人家没有利用非执行董事的身份,对中国企业强买强卖,暴利,基本与买办无关。
真正与暴利有关的,只可能是垄断。垄断是暴利之源,已经垄断了,当然是垄断者想以怎样的价格卖,就能够以怎样的价格卖出去。
而且,在中国,垄断产品之所以价格高昂,往往还不是因为暴利需要,而只是因为自身成本居高不下所致。中国的垄断,基本不表现为市场垄断,而是表现为行政垄断,如中化集团这样的企业,并非严格的市场主体,而是行政主体,是在行政权力渗入市场后形成的特殊利益集团,决定了它的日常营运必然笨重、没有效率,甚至是挥霍式的,这一种整体上的挥霍经营方式所造成的成本畸高,远远胜过少部分人的贪污攫取。
如我以前工作的棉花公司,在实行国家垄断经营的日子里,以商业眼光来衡量,几乎相当于在地下捡钱,但依然亏损着。不是哪一个地方的棉花公司亏,而是全国的棉花公司一起亏。一个短工在干活、两个临时工看着还有三个正式工躺着,所有人都一起想办法怠工,想着怎样帮公司多花点儿钱,花完了最好还能在口袋里装点儿,职位越高、实际权力越大越能多装点儿。以正常商业标准来计算的利润,是不能用来衡量行政垄断企业的,无论毛利率多高,落在行政垄断企业手里,都未必够维持营运。
将这样一些企业上市,乃至拿到大陆以外上市,也不能促进其日常营运效率提高。因为垄断国企,即便在上市以后也必然是一股独大,而且其日常营运依托行政权力展开,在极其缺乏权力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寄望于远在天边的市场机制来制约行政权力近乎于天真,除了给予投资者丰厚回报以外,绝无可能促进上市企业的营运效率。而丰厚回报,必然又成为极不合理的高营运成本的新的组成部分,导致产品价格上扬。
选择垄断,就已经选择了失血。一切调控、管理措施都必然失败,调控、管理的结果,不是额外给这些垄断国企财政红包就已经是万幸。
棉花收购加工市场开放了,公众没有因此没有衣服穿、没有被子盖;粮食收购加工市场也开放了,公众也没有因此而没饭吃。要么,就彻底废除行政垄断缓解通胀压力、刺激经济发展;要么,就眼看着被垄断者继续失血。(许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