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群众也要跟上现代文明的脚步,享受文明进步带来的成果。而只有当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起来时,藏族群众才能跟上现代文明进步的步伐。”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藏族专家王育华说。
作为国内知名的真空紫外发光材料研究人员,王育华有着许多第一:甘肃第一个藏族理学硕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留学博士……他还多次主持国家级重点研究项目,并在今年3月被推荐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候选人。
“像我这样一个来自牧民家庭的藏族孩子,能够顺利上学并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全靠了国家支持藏民族地区发展的好政策。”王育华说。
王育华出生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的一个普通藏族牧民家庭。小时候在草原上放牛、放羊的经历经常在他眼前浮现。他的父母和哥哥至今还是当地的普通牧民。“从上小学开始,家里就没有为我负担过学费。特别是从初中开始,政府对上学的少数民族学生给补助,每名学生每个月都能给30斤粮票、几斤油票和一些现金。”那时,每隔两个星期回家时,他还能省出些粮油给家里带回去,补贴家用。
考上高中后,王育华成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一中首届民族班的学生。政府对民族班学生在食宿全包之外,每个月还给15元的补助,这让他彻底解除了学习的后顾之忧。而进校时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也改变了父母不支持他上学的观点。
“从小学到大学,我几乎没有花家里的一分钱,就连1997年公派到日本东北大学攻读材料化学博士学位,也全部是由政府出钱。”王育华说。
1984年,王育华高考考出了360分的全班最高分,但同当时的普通高校录取线390多分还有30多分的差距。“因为是藏族学生,我才顺利地进入陕西师范大学学习。我们班40多个同学中,有的分数仅仅200多分,同样被西北民族学院、兰州医学院等院校录取,这是我们当地汉族同学想都不敢想的。”王育华说。
由于成绩优异、成果突出,在2006年底,王育华41岁时成为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他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
“国际上一些人一直借藏区的发展、文化保护和人权说事。我觉得,一个藏区牧民的孩子能够得到政府这么多的支持和照顾,这就很能说明问题。”王育华说。
“我在海外留学时了解到,许多人根本没有到过藏区,就对藏区指手画脚。一些人包括我留学时的个别外国同学,对反映藏区真实情况的言论也听不进去。作为一个出生于藏区普通牧民家庭的孩子,我多次用我的经历证明,政府正在采取措施改善藏区群众的生活,更多藏民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生活上的进步。”王育华说。
王育华说,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形成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同一些发达地区有差距是现实。但政府为了改善藏区群众生活,一直以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藏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措施,很多政策是其他地区没有的。
“就算同样是在藏区,很多政策当地的汉族群众享受不到,藏族群众却能享受到。藏族教学日益普及、藏语学校不断设立,唐卡等藏族传统文化瑰宝也得到系统保护,这难道是毁灭藏族文化?”王育华质疑。
王育华说:“藏族人民的生活是要同现代文明同步的。为了极少数人和分裂势力不可告人的目的,让藏区保持所谓的原生态,让藏民族还生活在以前的艰苦生活条件中,这是不公平的。藏族群众有权利也必须享受世界现代先进文明。”王育华说:“一个国家也好,一个民族也好,一个人也好,只有扎扎实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才能真正对社会有所贡献,个人和民族也才能得到发展。藏民族的发展不能长期依赖国家的支持,最终是要跟上现代文明的脚步,依靠自身的发展。藏民族绝不能成为被人利用的工具。”“特别是现在藏区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让藏族同胞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成果。前一个时期拉萨等地发生的打砸抢烧活动干扰了藏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对这一发展进程是一个严重破坏。”王育华说。
在呼吁外界了解真实的甘南藏区的同时,王育华还有一个心愿:希望更多的藏区普通家庭儿童能够走出来,到国内的其他地方甚至国外增长见识。
“小时候觉得我们家的草原最美,骑上马跑上一圈,美得不得了。直到后来能够到北京、上海和国外的一些城市,才知道现代文明发展到什么程度。走出去可以丰富自身的阅历,也能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最终,这将催化一个民族对现代文明的渴望与追求。”(新华社兰州4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