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社会要闻 > 世态万象

30年争议:大学生和平民谁的生命更有价值(图)

张华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照片之一    图 资料图片.JPG
张华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照片之一 图 资料图片

  基因消失了,但影因还在传递

  历史用它独特的方式选择自己的英雄,张华因此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标杆,他被追认为烈士,叶剑英亲自为他题词:“新一代的理想之歌”。《华岳魂——张华传》就出现在这个时候,也是在这段时间里,学校为张华树起了铜像,直到今天,第四军医大学每个入校的新生,都会被带到张华的铜像前举行宣誓仪式。

  张华牺牲后的第二年,华山游人道上出现险情,十多名爬上百丈崖的游人,从垂直80多度的崖梯上腾空跌落。

张华生前所在的第四军医大学正好有数位同学在场,他们不顾生命危险,用身体和手臂阻挡,把一位正滚落下来的工程师救住,并抓住了两位飞身跌落的女青年。这些学生还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马上对受伤的游客进行了紧急救治:复位、固定、包扎,并用手臂交错,组成人编的担架,抬着病人侧行跪走,送到数里外的医院。

  跟张华一样,这些外出游玩的军医学员中有一部分,离校前未向学校请假,属于“无组织无纪律”,所以虽然做了好事,回校后也不敢声张,但没多久,学校的高音喇叭就广播了别人写来的好人好事表扬信,正在学校视察的洪学智部长听到了广播,很高兴地说,“你们学校出了张华,又出了华山抢险队,这是‘两华精神’啊!”

  在张华死后的几十年中,马贤达多次想过:生命的意义何在?每次积难险重的时候,或是亲人朋友死亡的时候,这种思索就更加强烈。作为张华的同时代人,在他们青少年时期,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一个标准化的答案。“那就是一首歌里所唱的:长大要当共产主义接班人。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和成熟,我逐渐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目的除了某个时代的、特定的政治意义之外,还应该有一个以人为本的、更加普适的价值。”

  2000年,马贤达读到英国牛津大学理查德•道金斯博士的一本《自私的基因》,书中有这么一句深深打动了他:“When we die,there are two things can leave behind us:gene and meme.”(当我们死去,只有两样东西存留下来:基因和影因。)

  “我开始认识到,人生的意义有两点,一是生物学层面的——把基因传递下去,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推动着整个人类的繁衍不息;第二个是社会学层面的——传递‘影因’,并尽可能多地影响他人。对于‘meme’,历来文学家、翻译学家、科学家的翻译各有不同,有人把它音译作‘秘米’,有人译作‘逆子’、‘文化传递单元’或‘敏因’。我把它翻译成‘影因’:一个生物的思想,语言,行为,道德,风格,以至言行举止……这些就像他的影子,是生命的表现形式,是可以被拷贝、模仿的文化单位,它可以传递,并影响他人。张华死了,死时还没生儿育女,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张华的基因,在人类的基因池中已消失了。但张华的行为、以及这一行为中所折射出来的精神,可以被传递下去。”

  巧合的是,华山抢险的同学出发前也曾邀马贤达同游,他同样以“五一人多,我不去”婉拒了!但他自己也成了张华“影因”的接收者和传递者,在大学期间,两次与“成为英雄”擦肩而过的他立下誓愿:此生不要任何荣誉。2003年非典期间,马贤达是陕西省首家定点SARS收治医院的非典办公室主任,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因冷静周全的工作思路,实现了SARS的零误诊、零感染、零死亡,当非典结束要给他记功时,他拒绝了,把名额让给了别人。

  “军队是个很认功勋等级的地方,但是认就认呗,人各有志。”这位军衔已至大校的医生,入伍数十年,没有拿到过三等功,也没有参评过一次先进。

  有意或无意,有形或无形,张华依然在影响他的同学,他们常常想起张华,同学聚会时大家都唏嘘:“一晃,张华都死了20多年了。”

  关于张华的集体误解

  张华救人的康复路市场依然热闹非常,当年老汉失足的公共厕所已不见踪影,粪坑也不知何时被填平,张华救人的遗址处,如今是一块黑色的碑石,但也已经湮没在川行的人流之中。有人在碑前卖西瓜,有人坐在碑基上歇脚,周围忙碌的小贩,并不记得多看它一眼,大多数后来迁居至此的商户,也压根不知道当年的故事。

  更加黑色幽默的是,由于张华的名字太过普通,在网络上想寻找张华的信息,你必须输入:“张华”、“粪坑”两个关键字,才能保证,找到的是你想找的那个英雄张华。

  张华的骨灰,放置在西安南郊的烈士陵园,没有墓地,没有碑石,火化后一个小小的骨灰盒,在烈士陵园的骨灰陈列架上占据着一个小格子。工作人员说,每年清明那天,他的父母兄弟会来西安烈士陵园祭奠他。

  我盯着遗照上那张清瘦的脸庞看了一会,我为这个独葬异乡的年轻人感到难过。我问过很多人,除了张华的同学以外,所有人都以为:张华救活了那个老汉,以大学生的生命,换回了老汉的生命。其实,掉进粪池的魏大伯,当时也因为窒息时间过长,根本没有抢救过来。

  这个普遍的误解是怎么造成的,如今已不得而知,在几乎所有能找到的宣传材料和张华的纪念碑上,讲到张华跌入粪坑以后,都不再提及掏粪老汉的死活。也许,这是一种宣传策略,故意淡化没有救起老农的事实,可以让英雄的形象更加伟大,让生命价值之争更倾向政治正确。也许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人们着重讲述张华的伟大之时,根本忘记了要去交代另一条生命的下落,如果是这样,这又是多么冷漠的一种残忍。在两种可能性中,我甚至宁可选择前者,因为如果是后一种情况,我们就等于默认了每条生命其实并不平等,我们争论良久得出的结论最终沦为虚伪。

  张华死了,虽然他死得令人惋惜,但毕竟,他拥有了身后的盛名。当时那些跳下粪池最终捞起张华和魏老汉的围观群众,他们拥有跟张华同样的无私德行和人道善举,但是他们却在公众的视线里消失了,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他们并没有死去。

  让我们还历史一个公平,让我们平等地记住这些名字:

  张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医学系大三学生,粪坑中救人光荣牺牲。

  魏志德——西安灞桥区新筑公社社员,掏粪工,失足跌入粪坑,因公殉职,终年69岁。

  王宝安——西安新城区奶牛厂工人,共青团员,两次跳下粪坑抢救打捞张华和魏志德。

  李正学——康复路裁缝铺裁缝师傅,抢救的积极参与者。

  参与抢救的还有:刘玉庆、王少军、王伯义……

  我在春天来到西安寻找张华,西安的出租车司机操着秦腔告诉我,春天是西安最糟糕的季节,干燥、风沙、灰尘漫天。“我们这里一到冬天就会把路面冻坏,所以一到春天就到处翻修马路,你到三环那里看看,那里的灰尘大得能把你人吃了!”我找到一段尘封多年的往事,但我不知道我是否找到了真实的张华,古城长安被漫天的尘埃笼罩,显得面目模糊、蒙昧且含混,我看它总是隔着一层,仿佛历史的真相。

  (注:应采访对象的要求,文中马贤达为化名)

  张华 大学生

  1958年出生,1975高中毕业后到农场劳动,两年后入伍。1979年8月,在沈阳某部考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医科大学空军医学系。1982年7月,因跳入化粪池营救一位不慎落入池中的老农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年仅24岁,被授予烈士称号。

[上一页] [1] [2] [3]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张华 | 唐都 | 舒开 | 蒯乐昊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