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博会可持续发展市长论坛举行
中部六省会城市发表环境保护合作备忘录
本报讯 昨日,第三届中博会可持续发展市长论坛在汉举行。
商务部副部长马秀红,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原建设部副部长赵宝江,湖北省副省长田承忠先后致辞。天津市副市长任学锋、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市政府领导阮成发、张兵生、吴存荣、王詠、赵建才、张剑飞,以及8个国外城市市长出席并演讲。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国际合作新领域、持续发展新机遇”。
论坛上,与会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发表环境保护合作备忘录,表达“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共同理念,表示将把握好当前与长远、数量与质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发展这五大关系,共同为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备忘录指明了中部城市合作的方向:共同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强环境保护合作,共同探索节能减排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建立激励机制。
论坛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主办,太原、合肥、南昌、郑州、长沙市政府协办,武汉市政府、中国市长协会、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承办。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及中国市长协会有关领导,市领导涂勇、袁善腊、刘家栋、杨付华,市政府秘书长谭仁杰,武汉城市圈8个城市市长,国内86位有关城市市长出席会议。
美国驻汉总领事白小琳、法国驻汉总领事费勇参加会议。
武汉市市长阮成发:
5个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武汉市市长阮成发说,建设“两型社会”,武汉将力争在以下5个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打造国家环保产业之都。争取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基金,创办循环经济研究院和国家级实验室。
建设自主创新密集区,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使武汉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密集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战略支点。
加强水环境保护治理,彰显滨江滨湖城市特色。将重点抓好主城区40个湖泊和滨江滨湖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加快汉阳“六湖连通”和武昌“大东湖”生态水网修复工程建设。
推广普及绿色消费模式,促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重点推进太阳能、地热能、沼气的研发。加快电动汽车生产,鼓励使用小排量汽车,公交车清洁燃料使用率达80%以上。力争“十一五”期间,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家庭、社区、单位比例达80%以上。
创新城市建设模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制定建设用地控制标准,实行按投资强度和产出水平核定用地规模的制度,加强项目用地预审和后评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用地机制。
长沙市市长张剑飞:
着力建设现代宜居城市
长沙市市长张剑飞说,现代宜居城市是我们共同追求的城市理想。必须坚持高起点规划、精心建设、精细管理,展现街区整齐、色彩素雅、风格简洁、建筑精致、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新风貌。
城市规划要简洁素雅整齐。我们要在充分尊重城市历史和个性的基础上,找准城市的定位,通过精心规划与建设,让城市空间布局更合理、资源要素配置更科学、外观形象更精致。
城市建设要突出质量。要全面提高城市建筑设计水平,实现内在质量、功能质量、环境质量的有机统一,让一代人修筑的设施,几代甚至几十代人都能享受。
城市风貌要彰显品位。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用心呵护自然赐予的禀赋,坚守不破坏山水风貌这一底线。
城市管理要精细科学。要破解“出行难”,就要努力构建完善的城市路网体系,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科学优化交通组织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运行效率。要大力推进“区域式联动、网格化管理”,实现城市管理从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的转变。
太原市市长张兵生:
定“绿色标准” 建宜居城市
太原市市长张兵生说,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太原在全国率先制定“绿色转型标准”。
太原市绿色转型标准体系主要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政府管理等4个方面制定,明确了五大绿色转型目标:一是绿色产业体系;二是绿色消费模式;三是绿色文化氛围;四是绿色管理机制和体制,全面实施“绿色高压线”的审批制度;五是绿色生态环境。
绿色转型标准渗透到各行各业,如“绿色饭店”不使用一次性方便筷,要鼓励食客打包,“绿色商店”要有节水、节电设施等。旨在通过一处处小规模的绿色实践,逐步发展为全民集体行动。
上周,太原市刚表彰了年度“绿色十佳”。“绿色十佳”企业生产的绿色产品和“绿色商店”经营的产品将列入政府优先采购目录;政府各部门在招待来宾时优先考虑绿色服务业企业。同时,对“绿色十佳”单位申报名牌产品,政府也将大力支持。
郑州市市长赵建才:
努力打好四大“攻坚战”
郑州市市长赵建才说,推进可持续发展,郑州努力打好四大“攻坚战”。
做好节能减排。全面落实《郑州市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对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实行行政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严格执行能耗准入标准,推进重点节能工程建设。
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和不能满足总量控制要求、影响水源地水质安全的项目,实施限期治理、停产治理或强制搬迁。加强燃煤电厂除尘脱硫,各类燃煤机组全部完成脱硫设施建设并达标稳定运行。对新建设和新引进项目实施严格的环境评价制度。
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郑州高标准建设了一批环保设施。目前,全市污水处理厂达到11座,日污水处理能力为101万吨,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垃圾处理厂7座,日处理垃圾能力为4100吨。
抓好生态建设。坚持一手抓治水,一手抓种树,努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按照“蓄住天上水、拦住过境水、北引黄河水、南调长江水、保护地下水、开发再生水”的基本思路,着力建设高标准的城市防洪体系、完善的城市供水系统、相互沟通的城市河湖水系。
南昌市常务副市长王詠:
“城市宪法”护绿水青山
南昌市常务副市长王詠说,南昌是一座历史名城、山水都城和现代新城。2006年6月,南昌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世界十大动感都会”。
翻开南昌市的的“成绩单”,令人刮目相看:2007年,南昌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5%,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南昌市又切实加大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实现了工业企业能耗和空气、水质的污染物含量逐年下降,保持了“一流的空气、一流的水质”。
水域面积约占市区总面积的28%,南昌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山水都城”,滨江依湖、临山靠水,赣江穿城而过。科学发展问题是与民生问题同样重要的话题。在发展中,南昌确定了一个坚定的理念,那就是: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南昌将规划称为“城市宪法”,大力彰显“一江两岸、南北双城、滨江依湖、文化名城”。
通过城市环境的提升促进经济的发展,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南昌市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
“大开放”的主战略,“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战略,成功破解了加快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变“两难”为“双赢”。如今的南昌到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德国杜伊斯堡市市长代表莫雨勒:
对废弃工业场地再利用
德国杜伊斯堡市市长代表莫雨勒说,杜伊斯堡是德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坐落在莱茵鲁尔区的心脏部位,是欧洲最大的聚集地,有1100万人口。凭借煤矿业、钢铁产业以及物流中心地位,杜伊斯堡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由于上世纪70年代煤炭和钢铁危机,使得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的综合改革变得至关重要。
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于杜伊斯堡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杜伊斯堡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将废弃的工业场地进行再利用,例如:曾在上世纪80年代被废弃的钢厂现在变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为市民提供了多种休闲场所;以前的矿石贮料仓内的陡峭的岩壁现在变成了攀岩运动的训练地;煤气表被用于深水潜水训练;彩色灯使钢厂成了吸引人的夜间路标。
结构调整的首要目标是增加就业。鉴于此,我们将废弃的煤矿和钢厂改造成了商业园区,为中型企业的重新落户提供场地。比起矿区刚开业的时候,现在有更多的人在此地工作。如美国快餐连锁店麦当劳的生产厂,雇用了1000名员工。通过重新改造老工业场地以及保护资源,新型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可能。
天津市副市长任学锋:
大力打造生态新城
天津市副市长任学锋说,中新天津生态城是滨海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亮点。
2007年11月18日,中国、新加坡两国总理共同签署了关于在中国天津建设生态城的框架协议。中新双方将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
生态城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计划用10到15年时间建成。其中,起步区3平方公里,计划用3到5年时间建成。总体规划纲要今年4月已确定,7月将奠基开工。
生态城建设将大胆尝试和创新各种先进的生态环保理念、方法和技术。最大特点是能复制、能实行、能推广。在建设特色上,一是应用生态设计理念,实现生态环境健康;二是贯穿循环经济理念,大力促进清洁能源、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利用;三是提倡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基础设施功能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的生态人居系统;四是充分考虑与周边区域在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及政策方面的协调,实现区域协调与融合;五是要产生经济、社会、生态和示范效益,实现成果共享,造福人民。
本版撰文:记者 王南方 李锐 宋兰兰 李晓萌 车莉 通讯员 王德强
摄影:记者 周超 李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