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2008年1月27日,《立秋》剧组结束了在新疆乌鲁木齐的演出返回太原,至此《立秋》按照中宣部要求在全国巡演活动告一段落。自2007年1月28日开始整整一年的时间里《立秋》在全国20个省市区,38个城市,45个剧场,演出147场,观众达15万人左右。
2007年1月28日《立秋》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举行了全国巡演启动仪式,正式拉开全国巡演帷幕。《立秋》剧组马不停蹄,夜以继日,从暖春演到寒冬,从盛夏的海口到冰天雪地的哈尔滨,从东海之滨的上海到大漠西边的乌鲁木齐,南征北战、东西迂回,先后在北京、山西、宁夏、江苏、广东、湖北、河南、海南、重庆、浙江、吉林、黑龙江、河北、新疆等省、市、区的38个城市45个剧场演出,行程达5300多公里,演出覆盖面之广,场次之多,再次创下历史新高。《立秋》巡演的同时还参加了许多重要演出和赛事活动,实现了全国重大奖项的“大满贯”。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等2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观看了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成为中国话剧百年历程的盛事载入史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对《立秋》全国巡演专门做出批示:感谢山西对全国诚信教育做出的贡献。
巡演中,观众使用最多的词是震撼和感动,激发最强烈的共鸣是诚信,引发更多的是思考。所到之处观众之热情,反响之强烈,媒体之积极,社会影响之大都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2007年3月17日,在宁夏演出时,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等区领导在全国人代会一结束,专程赶回和区直机关干部一起观看演出。在此之前,陈建国书记做出专门批示:人无诚信不立,商无诚信必败,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把《立秋》剧组请到宁夏,不仅要求机关干部和国企负责人看,还要求私企老板也要看。在宁夏演出期间,自治区宣传部和文化厅组织区、市文艺团体和《立秋》的主创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了经验。
在江苏常州的几天里,街头巷尾、茶楼饭肆老百姓谈论的都是《立秋》,中国移动常州分公司把《立秋》所表现的晋商精神和本企业精神融为一体。他们把“做人、做事、做企业,勤奋、敬业、树诚信”印制为宣传海报张贴在市内所有的营业厅里。
在南京,9家知名企业联名发起“守善在诚、至臻为信”诚信公约签名倡导活动,为把《立秋》所传承的诚信为本的基本价值观发扬光大。观众纷纷写下了热情洋溢的留言:“在现今社会,能有这样精彩的关于社会诚信的话剧十分难得……”
2007年4月21日至5月2日。在北京,《立秋》参加完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的演出后紧接着又进行商演,每晚演出前台、剧场大厅里挤满了争相观看《立秋》剧组和胡锦涛总书记合影照片的观众。民族宫大剧院的全体工作人员得知胡锦涛总书记刚看完我们的演出,热情地和剧组全体人员合影留念。
2008年1月19日到21日,是我们巡演中最为艰险和难忘的三天,在从北京前往西安的途中,道具车遭遇了今年我国南方冰冻灾害的前奏曲。在河南到陕西的高速公路上暴雪导致全线封堵,我们的押车人员连续72小时忍受着饥饿和寒冷,没有水喝,没有饭吃,一位年轻同志一开车门几乎晕倒。押车同志的安危牵动了所有剧组领导和同事们的心,每隔几分钟我们都要联系一次。经过三天三夜的艰难行程,最终在陕西有关方面的协助下,道具车在破开隔离带的情况下逆行100多公里,由警车开道,才终于赶到演出目的地西安,但还是比原定演出时间晚了一天,在第二天加场演出结束后,现场的观众爆发出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和叫好声,观众是用真情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激。他们没有为延误演出而责备,反而被演员更加投入的演出而感动。与此同时,我们的另一路运景车队在从太原赶往新疆的途中,在吐鲁番遭遇特大暴风袭击,肆虐的大风把景车的篷布撕跑,景车被迫停靠在原地12个小时不能前行。灾难和磨难并行,勇气和力量共存。《立秋》剧组的全体演职员战胜了重重困难,赢得了全国观众的尊重和赞扬。
365个日日夜夜,53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20个省、市、区,38座城市,147场演出。我们走过了东南西北,我们经历了春夏秋冬,我们忍受了失去亲人的痛苦,我们透支了身体的健康。但给我们留下的是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面,让我们经常思念的是成千上万热情可爱观众的笑脸,还有不计其数的电话和短信,还有无数个至今没有看过而想看《立秋》的观众。这就是《立秋》带来的收获,这就是文化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这就是先进文化推进社会进步发展的软实力。
一年的巡演使我们感受了太多太多,随着演出的深入,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好戏”也需要“运作好”,“好戏”是有观众的,观众还是爱看“好戏”的,好戏更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立秋》立到舞台4年来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名不见经传到品牌效应这样一个过程,正是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广大观众的厚爱下,《立秋》团队抓住每一个时机,不放弃任何一个环节,努力地去宣传自己、推销自己、“运作自己”,勇敢而不失谨慎地去闯市场,才取得了今天这样一个结果,几年来,我们不仅充分利用政府搭建的“小平台”,更注重市场这个“大平台”。努力探寻市场运作的路子,与所到之地的文化传播公司广泛开展合作,充分利用其在当地的优势,以达共赢目的。合作过程中,我们注重考虑对方的实际情况,兼顾双方的效益,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最终取得了两个效益的双丰收。
新闻媒体特别是中央媒体的宣传至关重要。在中宣部的关注支持下,中央及地方主流媒体对《立秋》的宣传报道犹如强劲的东风吹向祖国的大江南北,使本已声名鹊起的《立秋》如虎添翼迅速传遍祖国大地。于是才有了我们今天一部戏这样火爆的局面。
《立秋》全国巡演再次印证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再次说明了只要文艺工作者认真践行党的“二为”方针,就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喜爱。《立秋》没有受到南北文化差异的影响,没有受到东西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约束,易于各个阶层人士接受。它是舞台版的一种理论表现,以艺术形式动之于情,晓之以理,通过话剧特有的艺术魅力和观众实现了面对面直接的心灵交流,引发了观众的共鸣。每次面对着观众激情的掌声,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对我们最高的奖赏。也正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应当万分地珍惜它。
《立秋》巡演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国有艺术院团文化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努力适应市场的需要。市场是有情的,更是无情的。好的艺术作品市场会踊跃接纳,反之就会冷落甚至抛弃。院团的生存发展靠什么?靠好作品,靠能吸引观众的作品。《立秋》到目前为止已演出近400场,商业演出(含集团和政府采购)占80%左右,《立秋》赢得了观众,赢得了市场,也救活了山西省话剧院。不仅剧院演出的硬件设施初步得到改善,而且演职员的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立秋》已成为山西的一个文化品牌,这个品牌来之不易,它是我院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努力适应市场需要的结果。
话剧《立秋》自2004年4月27日首演至今已在全国25个省市区,61个城市累计完成演出406场,观众近40万人。《立秋》成功了,掌声、鲜花仅仅只能说明过去,“一票难求”也已是过去式,《立秋》之后怎么办?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它在给人动力的同时也赋予人新的压力。动力使我们对繁荣话剧事业更加充满了信心,压力使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如何继续走下去,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就需要重新审视已走过的路和做过的事,认真总结已经取得的经验和实践告诉我们的不足。应当反复告诫自己:百尺竿头,戒骄戒躁。一定要努力变压力为动力,以最好的精神状态和最佳的演出效果回报党和人民,为我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贾茂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