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这是众多保健类图书摆在天津图书大厦的新书展示区(2007年8月24日摄)。新华社发
新华网郑州4月28日电(记者张兴军、桂娟)眼下,第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正在郑州举行。在众多参展图书类别中,养生保健图书成为许多书商和读者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保健图书市场火暴的背后暗含隐忧:为了抓人眼球,不少图书不惜以“健康”名义标新立异,个别观点甚至骇人听闻;而更让读者困惑的是,相当一部分的保健图书存在观点“打架”现象,以致看得越多越糊涂。
为“健康”支招 “语不惊人死不休”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保健类图书销售愈发火暴。然而不少读者反映,在购买和阅读此类图书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内容缺乏科学依据,有的甚至为追求轰动效应,不惜推出一些新、奇、特的观点,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
郑州市民于先生工作之余买了许多有关养生方面的书籍。他告诉记者,前段时间购买了一本营养保健书,其中一章提到“乘车前吃咸鸭蛋能够防止晕车”。在之后的一次旅行中,有晕车症的他在上车前服用了咸鸭蛋,随后发现晕车情况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反胃恶心,把他折腾得不轻。
市民孙女士最近在一本美容书中发现了一种极具“爆炸性”的美容方法:用痔疮药膏迅速拯救肌肤。书中解释称,因为痔疮药膏具有紧致肌肤、防止浮肿的功效,能使脸部线条变得结实且轮廓明显。这让她既好奇又惊讶:“这种观点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说假的吧,文中还旁征博引,如果说是真的,又太离谱。”
郑州中原图书大厦工作人员宁峰告诉记者,由于观点不够严谨,养生保健类图书常常引发争议。一些细心的读者甚至把书中纰漏之处找出来,写信反馈给书店和出版社。
尽管如此,由于打着为“健康”支招的旗号,养生保健类图书仍然很容易受到读者追捧。郑州人民路一家书店的销售人员介绍,养生、保健、美容类图书一直非常畅销,其销售量能占该店总售书量的30%左右。
记者还在郑州各大书店注意到,为了便于读者选择购买,上述类别的书籍通常都是平铺摆放或放在显眼处。一位业内人士解释说,通常情况下,书店图书摆放分为插架、平铺和重点推介三种,由于店内空间有限,一般只有新书或销售量较好的图书才能“享受”平铺摆放的“待遇”。
看诸家观点 “乱花渐欲迷人眼” 除了观点奇特之外,由于种类繁多且良莠不齐,各家出版的养生保健图书还自相矛盾,呈现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景象。许多读者对此表示,这种观点“打架”现象常常让人无所适从,读得越多越糊涂。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本书宣称如下的观点:由于舌头上的味蕾长期被舌苔遮盖,除了不卫生还会产生口臭,味觉也会变得迟钝,因此应用牙刷勤刷舌苔;但在另一本书中则表述:不宜刮舌头,长期刮会使味蕾萎缩,功能减弱,食欲也会跟着降低。
对于“日常洗脸”这个基本动作,记者也轻易地在众多的养生书籍中找到了截然不同的表述:其中一本提出“洗脸最好要用冷水,刺激脸部血管,有助于分泌皮脂”;而另一本书却几乎相反,认为“洗脸要用温水,毛孔扩张有利于清洁”。两本书都对自己的观点解释得头头是道,但究竟孰是孰非,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根本无从辨别。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健康教育科主任医师张志民表示,从纯医学的角度来看,不少养生保健类图书里面的观点只能算是经验之谈,由于个体差异很大,所以难免出现相互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
“作为普通老百姓,由于不具有专业的辨别能力,因此最好能请教有关专家。如果跟着感觉走,很容易给自身健康造成安全隐患。”张志民说。
听各界声音保健图书待规范 据了解,大约从2000年起,养生保健图书市场开始出现升温苗头。一位书店老板表示,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香的喝辣的”已不再能满足需要了,怎样吃、吃什么更合理等关乎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问题已被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所关注,因此人们对营养、健康、美体、美容等方面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这是保健图书走俏的主要原因。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医药卫生编辑室的马艳茹告诉记者,现今社会竞争激烈,压力较大,致使各种疾病层出不穷,也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健康。“从以前只知道生病去治到现在没病先防,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进步。但另一方面,保健图书市场这种红一阵、紫一阵、黑一阵的"亚健康"现象也不容忽视。”马艳茹说,“稍微分析一下就能发现,现在市场上卖的比较火的保健图书都不是专业人士做的,这就是问题所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保健类图书在市场上受到热捧,许多出版商觉得有利可图,便搞一些莫须有的策划,找一帮“枪手”东拼西凑,从而造成目前保健图书市场的混乱局面。
郑州天翔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华阳表示,和一般图书不同,由于养生保健类图书的特殊性,很容易对读者的健康造成危害。因此他建议,出版监管部门应对相关市场予以规范,比如从作者的身份、出版社的资格等方面,为养生保健类图书设置准入制度。
在现状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有关人士也提醒广大读者:选择购买保健图书时,不应简单看其宣传和销售排行,更要关注其出处,要注意选择那些权威出版社的书。
“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但涉及到此类关乎自身健康的问题,就一定要小心。长远来看,要想有自己的判断力,公众还应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马艳茹说。
2006年以来,有位“刘太医”在网上火了起来,他的《刘太医谈养生》《刘太医说:病是自家生》等书已成为畅销书。书中作者自称是明朝太医刘纯的后裔,是中国唯一的瘤科世家。书的第一作者刘弘章不仅拥有“科学与医学”双博士,还拥有治疗癌症的祖传秘方。于是吸引了众多大江南北的寻医问药者,记者也先后三次造访了刘弘章。
(责任编辑:张春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