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一场前所未有的抵制法货事件,通过互联网与手机短信等渠道迅速在全国蔓延,以抗议奥运火炬在巴黎传递期间遭遇的激烈冲击。
在国内掀起抵制法货的声浪之后,萨科齐政府也迅速回应,展开一系列外交攻势,三派特使频访中国,试图修补双方关系。
中法能否修复裂痕,两国关系何去何从?本报记者为此专访了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丁纯、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史志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王立强研究员,探究紧张局面背后的诱因,分析中法关系的制衡与博弈,并借此展望抵制事件之后的中法、中欧未来大局。
深层原因:
不适应中国崛起 国际金融报:此前中法关系曾经十分融洽,为何目前出现如此紧张局面?此外还有不少其他欧洲国家也在杯葛奥运,能否简要谈谈这背后的深层原因?
丁纯:主要还是经济原因,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适应问题。对于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迅速发展,部分西方国家感到了压力。西方社会民间某些对华情绪本质上是对于中国近年来高速发展和崛起的一种不适应。
此轮经济全球化主要是金融全球化,而其他要素如劳动力则未能全球化,西方国家如法德等的高福利保障,直接拉高了劳动力成本,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正在丧失,甚至本国的投资者也都纷纷转向海外,尤其是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中国。对这些国家而言形成所谓的就业输出,造成投资的收缩、经济增长的下滑、失业的猛增。民众对此有切身感受,加上媒体的负面诱导,使负面情绪发酵。包括法国在内的一些欧洲福利国家在内的民众因而认为,中国的发展抢了“欧洲人的饭碗”。所以,对中国崛起表现出了恐慌与敌意。
史志钦:中国与法德等国的友好关系相比前几年有所下滑,原因比较复杂。其一,是对华友好的领导人相继离任,新一代领导人对中国不像前任那样了解、熟悉。其二,近年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并预计GDP将在今年超过德国,位列全球第三。对此,不少西方人心理难以适应。其三,中国产品大量进入海外市场,而欧洲近年经济不景气,大量失业出现,不少人觉得是中国产品冲击了当地市场。其四,少数媒体和反华人士近几年不断以负面报道抹黑中国,无形中对民众造成一种舆论导向。
王立强:这次在欧洲、美国发生的事件既有文化基础层面差异的原因,也有国际竞争层面的原因,而直接的起因则是境外敌对势力事先策划的挑衅活动。
共同诉求:避免世界单极化 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中欧双方是推动世界多极化的积极力量。中欧关系恶化,得利的只能是霸权主义者。单极化与多极化之间的这种政治较量与博弈,在未来还会长期存在
国际金融报:近期法方政府展开一系列外交攻势,请就此谈谈未来中法关系大局与博弈?
丁纯:从大局上看,对法国方面主动缓解中法外交危机的举动,应该表示欢迎和支持。这是基于双方战略利益的双边行动。迅速回暖不敢说,但未来肯定会回暖。中法友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战略伙伴。中、法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目前英美与中俄双方制衡的情况下,法国的关键一票就显得举足轻重。而一直以来,在反对霸权主义,倡导多极化发展,坚持在联合国框架内协商等方面,中法都保持一致。此外,法国又是欧洲一体化的发动机之一和领头羊,其态度对维护中欧的长期友好关系,战略意义重大。
尽管法国行政当局目前对华态度比较务实,具有战略眼光,但在国内面对反对党的挑衅,在国外面对英德美的竞争。国内外的微妙抗衡,使得法当局为了拉拢、平衡民意,对华表现上还会时常出现变化。如萨科齐政府此前的一些“失分”表现,某种程度上是源于一种平衡民意的“国内政治需要”。
史志钦:法国是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中法共同点很多,两国都赞成多极世界,反对单边主义,主张建立一个文化多样、和平合作的世界。这是中法最早确立和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政治基础。维护中法关系更有利于制衡当今某些大国的单边主义行为,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目前,政府、舆论和民间力量都开始意识到两国关系的重要性,中法政府也都开始展开一系列外交攻势,使局势有了好转迹象。而两国多年友好传统也有助于修复出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两国在经贸、文化、科技等领域,合作进展顺利,潜力巨大。这一切有利因素预示着中法关系前景广阔。
王立强:我不认为它会导致中法、中欧关系恶化。从政治层面上看,伊战爆发后单边主义盛行。在反对单边主义,主张保持文化多样性,主张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等重大问题上,中法之间存在战略共识,我们还是国际上的盟友。目前出现的摩擦不足以改变这些战略共识。即便双边关系出现了重大的挫折,双方也应该从大义出发,主动化解矛盾,求大同存小异。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糊涂。
对于中法关系未来转暖,我持乐观态度。萨科齐总统此次积极修补双边关系,值得正面评价。我们政治上的战略合作关系还将继续维持下去,这是国际政治的需要。
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国际上始终存在着霸权主义和一小撮敌视中国的势力。中欧双方是推动世界多极化的积极力量。而中欧关系一旦恶化,得利的只能是霸权主义者,使霸权主义者在对付中国和欧洲时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我们也不妨回顾近些年来,在中欧、中日努力发展友好关系、相互接近的时候,是不是总有人进行离间与破坏,试图恶化中欧、中日关系。单极化与多极化之间的这种政治较量与博弈,在未来还会长期存在。我们要做的是保持清醒头脑,认清中欧之间的共同诉求是使世界避免单极化的前景。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上,保持联合、友好的大局面。
中欧关系:经济金融合作前景广阔 在欧盟内部,英、德、法三国其实都在暗中角力,争夺欧洲领导权,最近加入欧盟的新成员国多是前东欧国家,这些国家是美国积极争取的对象。这无疑在客观上会给中欧关系增添复杂性
国际金融报:在近期一系列政治事件中,欧盟国家内部也存在不同声音。这是否说明欧盟成员国的自身利益也不一致?能否就此谈谈目前的欧盟生态,以及未来的中欧关系?
丁纯:在欧盟内部,英、德、法三国其实都在暗中角力,争夺欧洲领导权,也因此形成了一种微妙的竞争、平衡关系。包括此次对待北京奥运上,三国政府立场、态度、实际表现颇不一致,值得玩味。欧盟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联盟,外交并不统一。各国有着各自的经济、政治和外交考量,长远和短期、战略和具体利益的权衡,表现颇不一致。
中欧之间没有战略利益上的大的直接冲突,经贸往来在双边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双方互为主要的贸易、投资伙伴,尤其欧洲国家是中国的主要技术来源地,而中国也是其主要的出口市场和廉价商品来源地。双方在能源、气候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合作前景。在政治外交上,双边都反对霸权主义,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内解决问题,欧洲需要中国在重大国际问题如朝核、伊朗核问题的解决中施加中国的积极影响。总之,双方具有战略利益和合作意愿。
史志钦:欧盟成员国很多,在大方向上一致,而在内政外交上又有各自不同的关注点,因此在对待北京奥运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但应该看到,抵制奥运发自民间,主要是个别政治家、媒体基于自身利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而欧盟国家的执政党领导人,目前还没有谁公开发表过杯葛奥运的言论。
不过,展望今后中欧关系,情况可能会更加复杂。由于欧盟成员比过去大大增多,内部情况也更加复杂,尤其是最近加入欧盟的新成员国中,其中多数是前东欧国家,这些国家是美国积极争取的对象。它们为了自身利益,也乐于在美国和欧盟之间保持平衡。这样,欧盟内部的东西方平衡更加困难。这些因素无疑在客观上也会给中欧关系增添复杂性。
值得注意的是,法国在今年7月将成为欧盟轮值主席国,对于未来的中法乃至中欧关系非常重要。日前,法国总统萨科齐声称,他将在欧盟首脑会议上与其他国家领导人协调是否参加奥运会的开幕式。如果萨科齐最终决定参加开幕式,中法关系也将会雨过天晴,否则,由奥运火炬传递而造成的阴影将在一段时期内影响双边关系。不过,各种迹象表明,积极的因素明显在增加。
王立强:应该看到,保持良好的中欧关系不仅在政治方面有重要战略意义,在经济角度以及金融领域上也十分重要。在经济方面,中欧互有需求,欧洲希望搭上中国经济发展快车,需要中国的广阔市场和订单;中国则需要欧洲的先进技术来发展自己。有关数据显示,欧洲始终超过美国,是中国先进技术的主要来源地。相比美国向中国转让高新技术的种种限制,西欧国家向中国转让技术相对更多、更容易。
在金融方面,中欧之间也存在着广阔的合作前景。目前,美元正处在二战以来最大的危机之中。中欧之间加强金融合作与金融监管,对保持本地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稳定都是十分必要的。此外,从长远来看,美元霸权的削弱和解构都离不开新的区域货币。欧盟最先成功地推出了区域货币欧元,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取代美元的替代方案。中国要从贸易大国变为贸易强国,显然也需要将人民币推向世界。这有可能成为中欧关系新的契合点——助生新的区域货币替代美元,减少中国外贸对美元的依赖,减少美元贬值给中国造成的损失。
办好奥运:
最好的回应方式 国际金融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如何对待不同国家之间的摩擦?
丁纯:通过抵制朴素地表达民意,让西方意识到中国民众的抗议,可以理解,是正常之举。而目前通过抵制,也已起到了表达民意,促发对方反思,行政高层也主动示好、修复被损害的中法关系。依我来看,已达目的。
接下来要做的是办好奥运,做好东道主,才是回应西方恐慌中国崛起和不平衡心态的最好方式。反之,抵制继续升级甚或出现非理性的暴力事件,才入了反华势力的圈套,赶走了宾客,砸了盛事。
此外,从战略层面来看,中法友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战略伙伴。我们必须从长远利益、总体利益来把握,就此交恶法国和欧洲,显然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策。并且中法友谊源远流长,法国是最早在1964年正式和我国建交的西方大国,1973年蓬皮杜总统是最早访问中国的西方元首,双边关系和民意一直非常友好,必须珍惜。
而从经济层面来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已全球融合,中国作为一个对外经济依存度达到67%左右,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来自出口的国家,抵制及其必然引发的“贸易战”,最大的失利者是我们自己。
史志钦:对于民众的爱国情感和利益关注,我们完全理解并支持,但是对于具体的抵制行为,我则主张理性、克制。目前,西方已经听到来自中国民众的意见,抵制的目的已经达到。接下来的具体行动则应该理性分析并保持克制。有理、有利、有节应该成为指导我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当中国人发起抵制法货浪潮时,法国也有部分声音呼吁要抵制中国货。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互相抵制只会使双方受害,两国互相报复更是下下之策。并且家乐福在华所销95%产品是中国制造,99%的员工都是中国人。客观上反而达不到抵制的效果。
(责任编辑:张春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