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乐园一家餐厅打出用餐不吸烟打折的标牌
“五一”小假期首日,《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范围的若干规定》开始实施,记者通过3天的走访后发现,虽然大部分公共场所已经难觅“喷云吐雾”的现象,但因宣传和执法力度都不够,仍有部分场所“禁烟令”下灭烟难。
一支烟点燃一片“烟雾”
“我们这里从5月1日起施行"禁烟",已经不能抽烟了,如果你实在忍不住可以到屋子里抽一根儿再出来。”5月2日,记者刚在大觉寺内的“明慧茶苑”落座,服务生就“善意”地提醒。
环顾四周,记者发现虽然苑内没有明确的禁烟标识,但是院子里游人三五成群围坐成桌,品茗休闲,无人吸烟。
然而下午3时15分左右,苑内一位游客点起烟斗,抽得有滋有味,而服务员却忙于接待其他客人,没有任何劝阻行为。在这位客人的“带动”下,10分钟内,苑内几乎每桌客人都有人点上香烟,一时“烟雾”弥漫。
或许是认为法不责众,记者发现不少烟民颇具从众心理,往往一支烟点燃一片雾。在北京城市学院就读的一位大学生透露,“教学区禁烟了就到厕所抽,但如果没人管,当然还是选择在楼道吸烟,而且一般一个人出来抽烟,后面肯定会跟着一群烟友。”
还有一些大餐馆服务人员这两天也遇到了固执的“烟民”,进门时声称“不吸烟”,可就座后不久就开始“冒烟儿”了。此外,对于相对封闭的包间消费者,服务人员也挺为难:“我总不能没事儿就进去看看有没有客人在吸烟吧?”
餐厅禁烟区成了“生财区”
5月2日晚,记者刚进入地安门的日昌茶餐厅,领位服务员二话没说就把记者安排在吸烟区内的101号桌,而此前,该服务员并未询问记者是否吸烟。落座后,记者发现就餐大厅只有内侧桌椅上方挂有吸烟区的标识牌,而该区域距离其他就餐区并没有任何隔挡和区分,整个餐厅随处可见吞云吐雾的食客。
连日来,记者暗访了东城、海淀、丰台、朝阳等区十余家餐馆,发现不少商家都像这家餐厅一样,吸烟区更像是为了应付检查的“摆设”。更有甚者,将禁烟区包装成“生财区”。
在房山区一家名为福口居的餐厅,记者询问“无烟区”在哪儿时,服务员一指包间,称若想无烟只能进包间,然而,这里的包间只为5位以上的“团体”客人提供;而且可以吸烟的大厅内免费提供酸梅汤等酒水,而禁烟的包间内则需顾客自己埋单酒水。
执法和宣传均未到位
为了实现禁烟,北京设立了6万人的兼职控烟检查员队伍劝阻吸烟,同时还培训了1000多人的监督员队伍对违规吸烟个人处以10元罚款,对单位处以1000元至5000元罚款。
很多市民反映,10元的处罚力度显然不具备威慑力,国外对违规吸烟都是重罚,所以才令行禁止。据了解,这一处罚额度是1995年《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中出台的,十几年间基本没有被运用。
在三天的采访中,记者也发现,“禁烟令”的执法情况并不理想。记者在就餐时间没有看到餐馆中有监督员的身影,也没有发现在禁烟区有吸烟者被开具罚单。东城区卫生监督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还没有拿到针对禁烟的执法文书,无从处罚。
对此,市爱卫会专职副主任孙贤理解释,禁烟规定的关键不是罚款,而是向公众宣传健康理念,执法原则是劝阻为先。但一些市民质疑,如果一项法规处罚不力,多数人都不遵从,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该如何体现?
执法人员匮乏是另一个难题。本市一线卫生监督员一共1500多人,他们将在日常执法的同时,对公共场所的禁烟进行巡查、监督和执法,而全市需要禁烟的公共场所约23000多处,实在是挂一漏万。更何况,“五一”期间,全市只有部分监督员在岗位上。
实施细则尚未出台成为餐馆禁烟难的另一个原因,餐厅究竟该设立多大比例的吸烟区到现在都没有明确说法儿。市爱卫会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将全面收集法令在餐馆酒店等场所的实施情况,以及经营者、消费者等各方意见,尽快出台禁烟令的《实施细则》,对不同规模的餐馆提出不同的控烟要求。
由于禁烟令从出台到实施只有一个月的时间,相关的宣传海报、禁烟标牌等没有准备到位,致使仍有许多市民至今尚不知禁烟令。
市民建议
公共场所禁烟不能完全靠罚款,应该创新监管手段。比如,由政府与部门、行业订立禁烟责任书,量化考核禁烟情况。被查实违规吸烟现象达到一定次数,单位当年不得争先创优或企业升级,取消单位负责人参选各种涉及精神文明方面的荣誉资格;或者启动联运机制,效仿马来西亚,凡申请低息商业贷款者,必须经过体检证明他不吸烟方能取得贷款资格。北京市可试行将违规吸烟者信息列入不良嗜好记录,以便商业合作与申请贷款时供对方参考。(记者刘欢刘冕 方芳)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