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各高校纷纷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将其作为公共必选课纳入教学计划。但记者近日在辽宁等地高校采访了解到,高校现有就业指导课程仍存在内容单一、针对性不强、教师队伍不稳定等问题,需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丰富教学资源,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记者采访了解到,辽宁早在2003年就要求高校要开设就业指导课并配备专职教师,总课时不少于20课时;2007年又进一步要求从当年新生入学开始实行全程化、分类别、分层次的就业指导课教学。目前,全省高校均按要求开设了相关课程,约70%的高校将其作为必修课,然而,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等方面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课程设置单一,部分学校未做到全程教学。据了解,尽管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大多学校并不重视这种基础性课程,仅开设一门《就业指导课》,专门开设其他如职场礼仪、法律、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学校很少,学生普遍感觉缺乏指导性,在记者随机采访的一些学生中,学生大多表示对就业指导课"没什么印象"或"基本上没什么帮助"。
此外,目前辽宁仍有近半数的学校没有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授课对象仍针对毕业年级,并没有向低年级延伸。
二是课程针对性不强,操作性差,往往是"纸上谈兵"。求职对每个学生来说应有专业特点,每个学生也有不同的需求,而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往往是大班授课,且学时有限,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的个性化、专业性的辅导要求。
记者在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采访时,一些学生向记者反映,了解就业知识的渠道往往是高年级学生和互联网,通过课程获得的有用信息则较为有限。
由于授课环境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就业指导课普遍存在知识传授多,技能培养少的问题。课程缺乏实战演练内容,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比例偏低,教学手段落后,不能完全贴近社会需求、贴近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一些学生反映:"授课内容众所周知,除了讲怎么制作简历,就是要求学生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压力,多半是纸上谈兵。"
三是兼职教师多,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有待提高。辽宁高校现有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近3500人,其中仅有9%是专职,与就业指导学科有关的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等专业毕业的授课教师比例都不足5%。据了解,就业指导课教师大多是由政治、经济等相近专业的教师兼任,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能应付,但专业化程度低,授课经验少,对学生的实践无从指导,影响授课效果及学生的认可度。
四是就业创业科研少。据了解,一些学校没有成立专门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学机构,一些学校虽然成立了教研室,但在组织教学、开展科研和师资队伍培训方面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完全针对学生就业创业内容的课题研究很少,任课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
记者采访到的一些学生、教师及教育专家建议,高校应充分认清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市场意识,把就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完善就业指导课程结构,推进指导全程化。高校应加强对非毕业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对他们的就业意识、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启蒙教育,使他们树立"就业,从大一开始准备"的意识,以进一步提高其就业效果。
大连理工大学就业中心教师王书诏建议,高校应针对目前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单一的问题,积极拓展学时,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就业指导三门课程为主体,辅以学校结合各自特点开展不同内容的选修课程的"3+X"课程结构。同时应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从大学新生入学开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学生提早做好步入职场的准备。毕业前一年要开设创业方面的课程,开展普遍的创业教育,在学生心中埋下创业种子,同时满足部分学生想要创业的需要,介绍创业的具体实际操作知识。对毕业年级学生,要重点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介绍当前的形势政策和求职就业应注意的事项等,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二是加强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学生需要的就业指导不是坐在课堂里照本宣科,而是能真正到企业去,切实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生张丁介建议,学校应结合不同专业学生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同时尽可能为学生到企业实践提供机会。大连市沙河口区一所高校担任教务工作的张明老师建议,应贴近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邀请已经就业的学生回校参与课堂讨论,或引入社会资源(如企业的专家等)开展就业创业指导。高校间还应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经验交流,推广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促进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是稳定教师队伍,提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很多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建议,应建立就业指导教师职称单独评定体系,推动职业化的教师队伍建设。辽宁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范龙表示,优秀的就业指导教师应同时是一名人才测评师、生涯规划师、心理咨询师和职业指导师。因此要积极筹划,针对教师队伍开展这几项培训。还要大力加强队伍的培养工作,扩大在职硕士生班的培养的数量和规模,从根本上推进就业创业指导队伍专业化进程。
四是加强专业化教研室建设,积极开展就业创业科研工作。范龙等教育专家建议,学校应大力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开展就业创业相关课题研究。教育部门对具有科研能力并主动申请研究的单位或个人要给予鼓励,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对确有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要积极鼓励其转化,并大力推广。要积极组织学术交流会议,鼓励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走出去、引进来",吸收国内外就业创业方面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拓展教师队伍专业视野。
五是加强督导检查,切实把就业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专家建议,教育部门要加大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队伍、教学机构等方面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让更多的人关心就业指导,愿意从事就业指导工作。通过督导、检查、评选,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目的,真正把就业创业教育纳入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记者徐扬)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