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5月7日电(记者任晓刚)搬到移民村以前,萨让是青海省囊谦县着晓乡班多村的牧民,一家6口人依靠在4000亩承包草场上放养的100多只羊、90多头牛维持生活。
政府实施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以后,地处澜沧江畔的萨让一家自愿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草原,搬到了政府在县城所在地香达镇建设的移民村——香龙新村。
因为近些年草场退化严重,萨让将家里的牛羊全部变卖,搬到了城里。萨让的妻子扬曲说,刚搬到县城时家里人都不习惯,现在已经逐渐适应县城的生活了。
刚到城里时,除了领取政府发放的补助金以外,萨让还在一些工地上打零工挣点钱,现在他开始经商。萨让说,他主要是贩卖当地的畜产品,每年挣个几千元没有问题,相信以后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青海省是中国生态地位最重要的地区之一,长江、黄河、澜沧江都发源在这里。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部分地区的草地系统已处于退化、崩溃的边缘。
自2003年起,中国政府开始着手治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其中移民搬迁是整个生态修复工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这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当地藏族牧民的生活也因此得到了很大改善,搬迁牧民可以更多地享受社会福利带来的好处。
在国道214线穿过的称多县清水河镇,公路两边满是新盖的二层小楼,很是气派,而且这些小楼大都开设了店铺、饭馆和旅店。清水河镇镇长江永普措说:“这些小楼的主人都是生态移民。”
搬迁移民白玛欧周告诉记者,他是为了让孩子上学才搬迁的,以前牧区的村子里没有学校,孩子没有上学的条件,现在他的两个孩子已经在镇里的学校上学了。
据了解,为改善搬迁牧民子女就学条件,政府在生态移民集中的地区将新建17所、改扩建32所学校,保证三江源地区的孩子都能受到很好的教育。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