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煤体制改革再推国有化:为何必须是国企
晋煤“再国有化”进行时
2008年4月以来,山西省临汾市大部分属于民营性质、年产能低于30万吨的中小企业,正面临失去产权的命运。
晋煤“再国有化”的理由,是出于对安全生产的考虑和集中产能的需要。监督生产安全自属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但企业身份与安全生产之间对接如何可能?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这一属于市场配置的行为,也将面临如何实现与市场竞争产生同样效果的难题。
本刊曾在2007年1月9日对出现在煤炭、石油、电力等资源领域的国有企业兼并民企的“再国有化”现象进行关注。一年之后,本刊记者专赴山西省临汾市,对这次进行的“再国有化”现象进行了调查。
★ 本刊记者/孙春艳(文) 刘震(摄影)(发自山西临汾)
4月27日,临汾市煤炭工作会议会后的第二天。
临汾市尧都区枕头乡岭头煤矿还没有一丝恢复生产的意思。窑口的安全生产警示牌子半数已经脱落,暴露在外面的运煤工具上锈迹斑斑。
“从去年临汾市蒲县蒲邓煤矿‘5•5’矿难至今,我们停产已经差不多一年了。中间只有26天恢复生产。” 岭头煤矿一位郭姓副矿长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岭头煤矿核定年产能只有15万吨,属于中小煤矿。
被整合的中小煤矿
对于像岭头煤矿这样自身并未出过安全事故、而遭遇停产整顿的中小煤矿来说,未来的命运可能更糟:根据2008年3月25日《临汾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煤矿体制改革、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水平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要求,年生产能力不足30万吨的岭头煤矿,如果没有大集团的合作进入,将面临被关闭的命运。
“岭头煤矿四周没有其他煤矿,相对分散,资源储量又不大,大集团相中它的可能性很小。”尧都区煤炭工业局纪检书记张俊明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这也意味着,等待关闭成了岭头煤矿唯一的选择。
岭头煤矿是中国产煤大省山西省临汾市的一座中小煤矿。在临汾市,像岭头这样年产量在30万吨以下的中小煤矿还有275座,占到临汾市目前煤矿总量的70%。
临汾市是山西这个产煤大省中的煤炭大市,总储量占到全省的十分之一,也是山西焦煤的主要产地之一。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山西省放宽矿业开采的限制,提倡“国营、集体和个人一起上”,受此鼓励,临汾市的个体煤矿大量出现。原有的集体所有制煤矿通过承包租赁、转让出售、股份改造等方法途径,也逐步转变为个体或民营煤矿。
准入门槛低,又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去年以来,临汾市先后发生了尧都区余家岭煤矿“3•28”矿难、蒲县蒲邓煤矿“5•5”瓦斯爆炸事故、洪洞“12•5”矿难三起重特大事故。尤其是山西省洪洞县“12•5”矿难发生后,整顿、停产、以及煤炭体制改革,就成了山西这个产煤大省的头等大事。
今年春天以来,煤炭体制改革在山西这个产煤大省由呼声变成了现实。
1月中旬,临汾市政府邀请包括晋煤集团、山西焦煤集团等在内的10数家大型国有矿务局进行座谈,为资源整合、企业重组、股份制改造和托管铺路。
在此基础上,由太原市规划设计院和上述煤矿专家共同起草,《临汾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煤矿体制改革、推进煤炭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水平的实施意见》在3月25日出台。
这也是临汾市进行煤炭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根据此次《实施意见》要求,山西省要确保在2010年底以前,所有淘汰关闭矿井全部按标准实施关闭,煤矿数量控制在260座以内。
《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单井设计年生产能力45万吨以上和年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以上,并且达到一级标准化的煤矿,在符合规划要求,具有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专业技术管理力量,实行机械化开采的前提下,方允许自主从事规范化生产经营,不符合条件的,必须参加整合重组。
对不符合条件的小煤矿,将采取代购、控股、租赁、托管四种形式进行整合。整合的主体,则是省内外国有大型煤炭企业。通过收购、控股的形式整合重组之后,目标是“形成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占主导地位的煤矿产权体制”,以及通过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对市内中小煤矿租赁、托管。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之后,形成由“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及其专业公司为主导的生产管理体制”。
4月26日,临汾市召开全市煤炭工作会议,并下发《临汾市煤矿体制改革资源整合重组工作方案》,即临汾市煤炭体制改革的实施细则。
这次会议强调的一个重点是,“对凡列入整合重组规划、但矿主不配合整合充足的企业,退回其已交的采矿权价款(扣除已开采部分),注销有关证照。未被收购、控股、租赁、托管的煤矿一律不准复工复产”。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