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教1”开启新时代
程不时认为,上个世纪,我国航空工业经历了三件大事:1909年冯如成功试制出我国第一架飞机,1958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上天和198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大型客机“运10”起飞。
1956年,我国决定建设自己的飞机设计力量,在沈阳成立了“第一飞机设计室”,由当时航空工业局飞机技术科长徐舜寿担任该设计室的主任,26岁的程不时负责总体设计。同年10月,程不时从北京调往沈阳,开始了自己的飞机设计生涯。
“我们在北京的时候就讨论过要设计的第一种机型是什么样子,徐舜寿提出要设计一种喷气式歼击教练机,这不仅是培养飞行员的需要,也有通过设计这架‘教练’机使我们的设计队伍成长起来的意思。”程不时说,新飞机取名“歼教1”。
飞机设计的第一步骤,就是征求使用者对新飞机设计的意见,徐舜寿便带着程不时等人去航空学校与飞行员座谈,了解他们的需求。程不时直到今天仍认为,了解一种新飞机的需求情况,是决定飞机能否设计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他根据这些需求绘就了总体设计图,飞机即将进入实际设计程序。设计室由沈阳飞机工厂代管,彼时,飞机工厂的技术人员对苏制喷气式歼击机较为熟悉,但徐舜寿领导的设计班子却决定走一条自行设计的“工程综合”路线。简而言之,就是取百家之长,融会贯通,而不是机械地仿制某款飞机。
例如,在进气方式的选择上,他们决定选用英美式的两侧进气方式,而不沿袭苏联传统的机头进气方式,理由是,机头是安装天线的最好部位,而雷达对于现代作战飞机来说至关重要。事实上,后来苏联设计的“米格25”等飞机也改用两侧进气方式。
在完成总体设计之后,程不时每天便穿梭于各个设计组之间,协调不断冒出来的技术问题,往往刚刚和一些人谈完襟翼的气动力效率,又和另一些人谈结构应力的传递,然后再谈电路的传送与液压系统的介质和压力……“与生产相反,设计不是各个局部拼凑而成,而是一种在思路上‘从总到细’的过程。”程不时如是解释他所理解的设计规律。
1958年7月26日,青年空军军官于振武登上“歼教1”,驾驶着这架银白色的飞机轻盈地飞上蓝天,宣告一个新的时代来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