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跨入“高铁”时代
■本报记者 王永群
如今,在合肥开办贸易公司的张凯,周末回南京不再亲自驾车,而是选择搭乘高铁。
4月18日开通的合宁铁路,全长166公里,结束了原来由合肥往南京必须绕道蚌埠的历史,拉近了合肥、南京这两座省会城市的空间距离。
打造合肥经济圈
“目前还处于试运行阶段,合肥到南京需运行1小时25分,到8月份动车组开通后,合肥到南京、上海的时间将缩短到1小时和3小时。”合肥火车站合宁铁路列车员李云对记者说。
据李云介绍,动车组开通后,合肥至南京、上海将分别运行动车组列车各3对。自4月18日起,原由合肥到南京方向的8趟旅客列车已调整方向直接走合宁线,与此同时,合宁线新增3对特快列车,在此之前,5对货车已经先行试路开通。
而在合宁铁路开通前,备受全国各界关注的京沪高铁建设已经全线动工,其中安徽段工程建设方案、线路走向也正式确定。根据安徽省发改委公布的信息,京沪高铁在安徽省境内全长将达到266公里,占总长度约1/5。在全线21个站场中,安徽省将设滁州、青岗、蚌埠和宿州4个站。“与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城市的高铁站规模相比,蚌埠站的规模将是最大的。”安徽省发改委官员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这主要是考虑到规划建设的北京至福州高速铁路也将由京沪高铁蚌埠站引出。
而早在合宁铁路开通前,江苏南京就已经开始了在安徽的“圈地运动”。在南京市对外公布的“一小时经济圈”中,安徽的马鞍山、滁州、巢湖等沿江城市与扬州、镇江、淮安等并列其中。及至后来,尽管安徽省城合肥并不愿意仅仅成为“南京圈”中的一个小兄弟,但南京照样将其纳入其中。
2008年初,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要打造安徽自己的省会经济圈。
“合肥、巢湖、六安三市共同打造省会经济圈,决不是停留在文件意义上,我们已经开始在交通、产业等层面上的规划对接。先行开始的部分是打破行政壁垒,推进交通一体、产业互惠、资源共享,努力谋求区域利益最大化。”合肥市发改委主任王厚亮说,打造自己的省会经济圈,做大经济蛋糕总量,和南京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双子城”才是合肥乃至安徽的目的。
“全民动员”接轨长三角
其实,对于张凯等长期在江苏与安徽往来的“生意人”而言,其期望值绝不仅仅满足于高科技的交通手段所带来的时空改变。
“区域经济内部的流动路径,交通只是因素之一。而城市间的、区域间的行政隔阂和制度隔阂的打破,要比交通速度的提升难得多,也更为重要。”张凯说,安徽在软环境方面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自2003年安徽提出“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以来,安徽沿江城市与长三角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目前,深层次的打破行政之间隔阂的行动也正在大幅展开。3月20日,安徽马钢公司向马鞍山海关申报进口一批货值634万美元、货重9万吨的铁矿砂,3月21日,杭州海关隶属舟山海关对此票货物办理了卡口放行,这是合肥关区与杭州关区成功办理的首票“属地申报,口岸验放”货物,它意味着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的口岸海关全部实现了区域通关对接。
经济方面,安徽省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安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5.1亿元,增长45.8%,全省进出口总额44.7亿美元,增长42.8%,同比提高12.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3.3亿美元,增长35%,加快1.8个百分点,进口21.4亿美元,增长52.5%,加快24.8个百分点,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7亿美元,增长74.9%。
“2007年,安徽省进出口外贸总额在中部六省中位居第一,表明我省总体开放度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在外来投资中,其中60%以上来自长三角,这说明,东向发展战略效应开始显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安徽正全面融入长三角。”安徽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凌俐说。
目前,安徽正在积极组织依托合肥、芜湖两座城市的科教优势与科技创新基础,申报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希望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公共服务、科技创业服务、专利技术服务,风险投资培育等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突破,真正做到与长三角的实力对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