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社会要闻 > 世态万象

男子创办打工博物馆 想上春晚不想成王宝强(图)

王德志站在打工博物馆里,介绍他来北京的13年。本报实习生 朱嘉磊 摄

  打工仔和他背后的打工博物馆

    记者: 沈佳音  王鹏  

  31岁的王德志是内蒙古人。1995年,他带着上春晚出名的梦想来到北京。他没能上春晚,成了“北漂”一族。洗过碗、发过小广告,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但他始终拥有梦想。他看《资本论》、《红与黑》、报了相声班,他希望自己更快地融入北京。

  他写出了相声《飘》、自拍DV记录打工者的生活,最终和同伴创办了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

5月1日,这家博物馆第一次展出。展品是和打工生活相关的物品。在王德志看来,这里记录了打工者的故事和城市发展的轨迹。

  创办打工博物馆

  博物馆的展品都是与打工生活相关的各类物品,比如工资单、暂住证、劳动工具等,都是工友无偿捐赠的。创办人说,工友们对此都特别支持,因为每个人都有历史,都渴望被记录。

  1995年单人匹马我来到京城

  准备混个天皇巨星潇洒一番……

  哎,结果不行啊

  我转身找个餐馆干起杂工……

  天天撅着屁股工作14小时……

  5月1日上午10点半,一名年轻男子站在朝阳区金盏乡皮村东北角一个临时搭建成的舞台上,手舞足蹈地唱着。他唱的是自编的Rap段子《我的自白书》,他的俏皮演出逗得观众直乐。

  下台后,年轻男子安静地站在人群中。他身材瘦弱,背微微有些驼,黝黑的脸上隐隐泛着高原红。他叫王德志,是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的一名负责人,当天的演出是他和同伴发起创办的打工文化博物馆开馆的开幕式。

  博物馆位于皮村东北角一片平房中,是一个300平方米的展厅,原来是一个废弃的玻璃厂。去年8月,后来成为博物馆馆长的孙恒和王德志在一家机构的支持下,以每年4万元的租金租下了场地,并将其改造成了博物馆。展览的主题是“打工·三十年·流动的历史”,分为影像展厅、儿童展厅、妇女展厅、生活工作实物展厅等七个部分。展品都是与打工生活相关的各类物品,如工资单、暂住证等,都是工友无偿捐赠的。

  王德志说,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也是打工者的三十年。每个人都有历史,都渴望被记录。所以工友们对博物馆都特别支持。昌平有个建筑工地的工人在广播上听说他们筹建博物馆的事后,第二天,30个人一起来到皮村给他们捐赠物品。

  31岁的王德志将自己用过的十几张暂住证和一套《打工周刊》捐给了博物馆,他捐献的暂住证是该博物馆收到的第一件展品。

  王德志是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一个马场的农民,15年前他来到北京,想成为一个天皇巨星,但很快梦想破灭,成了“北漂”。

  他说,博物馆的成立,让他和他所在的打工群体有了进入历史的自豪感。

  来京想上春晚

  1990年,13岁的王德志跟随父亲第一次进城后,城市的影子一直在他心里。1995年12月,他拿了家里700块钱,买了一张前往北京的火车票。他决定远行,他要上春晚说相声,一举成名,但央视等待他的是武警把守的大门。

  打工博物馆里存有很多打工者捐献的书信、日记,从这些东西里可以看到每个打工者当初选择背井离乡时都怀着对城市的憧憬,王德志也不例外。

  王德志出生在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科右前旗跃进马场,小时候,他的生活范围一直局限在跃进马场。乌兰浩特的冬天漫长、寒冷,伙伴们都靠喝酒和搓麻将来打发时间,酷爱读书的他整天躲在家里看书。

  1990年,13岁的王德志跟随父亲第一次进城。

  那是冬天的一天,他跟父亲骑了两个多小时的自行车,翻山越岭到乌兰浩特市办年货。站在最临近城市的一个山头上,王德志看到不远处的上空笼罩着一片灰蒙蒙的云雾。“我觉得那就是城市的颜色,很好看。进城之后,我第一次看见了楼房,那么多的楼房。当时我很纳闷,全是楼房,人住哪里?那时我只知道平房是住人的,以为楼房全都是用来办公的。”18年后,王德志在皮村一间租住的平房里回忆起当初自己的想法,觉得很好笑。

  进城后的第二年,王德志便因家境贫寒辍学了,那时他初一才上了一学期,此后喜欢读书的他只好四处找书读,但马场很难找到书。马场有个老人曾经上过私塾,会背四书五经,但不会写,也不懂解释。王德志把他当成宝贝,整天哄着他,让老人给他背书,王德志就在一旁边猜边记。

  但这显然满足不了他,城市的影子一直在他心里。他跟身边的伙伴假装开玩笑说:“1997年香港回归时,你就会在电视上看见我了。”

  1995年12月,18岁的王德志拿了家里700块钱,偷偷去乌兰浩特买了一张前往北京的火车票。他要上春晚说相声,一举成名。

  他觉得只要练两个月就可以上春晚了,然后家人就能从电视上看到他了。因此,一下火车,他就拿着自己写的相声段子信心十足地直奔中央电视台。

  央视等待他的是武警把守的大门。他向传达室说明来意后,工作人员愣了一下,说:“今年春晚节目已经敲定了,明年再来吧。”

  他愣了一下,在门口转了一圈,还是不甘心,又折回传达室,希望能有人带他进去,但都被拒绝。

  漂泊中坚持学相声

  同样是漂泊,我更喜欢在空中自由飞翔,而不是在水中随波逐流。我喜欢小说《飘》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王德志由此创作了相声《飘》,现实生活中,因是外地人,他屡受暂住证之苦。

  王德志在街上转了几天,还是决定留在北京。

  他在央视附近的一家饭店找到一份洗碗的工作,等待机会。工作很辛苦,最初晚上就睡在拼起的饭桌上,盖一层薄被,常常被冻醒。

  工作上再辛苦王德志也能承受,但让他不舒服的是暂住证给他带来的麻烦,那些日子,他晚上在路上走,经常会被警察拦住查暂住证。他每天下班回住处时,都特别小心,先远远地观察一下是否有警察、联防,看好没有才敢从大路进去,有的话就只好绕远路走。

  那一年,王德志办了第一张暂住证,C本,180元。此后他又办过十几本暂住证。它一直提醒着他打工者的身份。博物馆建成后,王德志将十几本暂住证全部捐了出来。

  早期暂住证的有效期一般是1年,办理需要带身份证、房屋租赁许可证、正式工作单位证明等很多材料。2000年国庆节,有传言说不给外地人办暂住证了。王德志凌晨3点就去六里桥派出所排队办证,但最终还是没有办上。

  与此同时,王德志不断变换工作,洗过碗、送过水、发过小广告……

  打工的同时,他一直坚持学相声。1998年,他用自己的积蓄报了一所艺校的相声班。搭档李勇回忆说,王德志对艺术特别执着,每次都从丰台跑到东四上课,他们班最后坚持下来的就他们俩。王德志每天早晨上班前都先吊嗓子,还自己录音,反复地听,不停地纠正自己的口音,很快他就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在北京的时间渐久,王德志浓重的乡音逐渐消失了。“北京人说我是外地人,家乡人说我是北京人。我呀,中间的,两边都不是……”“你是什么族的?”“京漂族,北京漂泊族。”学习相声的同时,王德志创作了相声《飘》。

  “同样是漂泊,我更喜欢在空中自由飞翔,而不是在水中随波逐流。而且我也喜欢小说《飘》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所以这个段子定名为《飘》,而非《漂》。”

  2004年,王德志和李勇带着《飘》闯入了北京电视台主办的相声小品邀请赛最后一轮。在他看来,他即将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此前吃的所有苦都是成功前的考验。

  他对未来满怀希望时,却听到其他选手在交流自己跟评委的关系如何如何,都去过哪些评委的家。最终王德志获得了一个安慰奖。

  没能获得更好的名次也许是因为实力,王德志说:“但这件事也让我觉得我们在这个城市生活十几年,但依然在这个城市之外。正是因为这些经历,让我慢慢有了群体意识,虽然那时还很模糊。”

  出名后的诱惑

  小有名气后的王德志,有机会彻底转型去做演员,但他放弃了。他说,他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他要为打工文化建设做点事。但搭档走后,说双口相声的他有些寂寞。

  《飘》没能让他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但王德志和几个工友成立的打工青年艺术团却慢慢在打工群体中有了一些名气。

  他们经常到工地、工厂、打工子弟学校演出。条件通常很简陋,有时候在露天空地上支起一个话筒架就开说了,演出气氛总是很热烈,观众时哭时笑。

  他渐渐懂得哪里才是他的舞台,他的相声是为谁而说。

  王德志说,别人总以为打工者只想着挣钱,只喜欢去录像厅看黄片,没有精神追求,不需要文艺。事实上却是打工者的精神需求长期被忽视,被压抑。

  因此,他把一些演出时的音像资料捐给了博物馆,其中就有他的获奖节目《飘》,可以供工友们随时欣赏。

  随着演出的增多,王德志和搭档李勇也小有名气了。他还如愿在央视的一套、二套、十套等多个节目中做过访谈,表演过节目。搭档李勇很快彻底转型做演员了,上过《命运呼叫转移》这样的热门电影。李勇曾几次拉王德志跟他一起拍电影,但都被婉拒。

  “我不想成为王宝强,我就是一个打工者。”

  现在王德志是“工友之家”的专职工作人员。“工友之家”旗下除了博物馆,还有5家同心互惠公益商店、1家同心实验学校、1个打工青年艺术团、1个协会、1个中心。

  在李勇看来,王德志有不同于他的价值体系,这和王德志的大量读书有关。

  王德志喜欢外国文学,《红与黑》曲折的故事情节让他唏嘘不已:“木匠的儿子于连拼尽全力想进入上流社会,但最终还是被一脚踢开,断送了性命。”

  王德志15平方米的简陋住所里,3个书架上都放满了书,地上还堆了两蛇皮袋的书。其中,有一套完整的《资本论》和《毛泽东选集》。

  小学毕业的王德志说:“只要有一本字典,什么书都是可以读通的。理论是很好的武器。”

  拍片记录打工生活

  北京最热的时候,王德志一个人用DV拍了纪录片《皮村》,记录这个外来人聚居地的生活状态。皮村的旁边就是高档别墅区——最低价700万元一套的格拉斯小镇,月收入2000多元的王德志那段时间就穿梭在皮村和别墅区之间。

  没有转型去做专业演员,王德志自导自拍了两部关于打工者在北京工作、生活的影片——《顺利进城》和《皮村》。他后来将这两部电影捐给了博物馆。

  2006年8月。王德志拍摄了《顺利进城》,讲述了一个名叫顺利的打工者如何进城不顺利,被城市里形形色色的人骗得身无分文的故事。

  去年8月,北京最热的时候,王德志又独自用DV拍了纪录片《皮村》。皮村位于东五环和东六环之间,距离市中心车程40多公里,本地人口一千多人,外地人则有五千多人。

  王德志说,皮村是北京非常典型的一个村子,大量流入的外来人口这些年里极大地改变了这个村庄的面貌和生态。皮村可以说是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一个缩影。记录皮村,其实也是在记录打工者的历史。

  那个月,他拿着DV,骑着三轮车,顶着炎炎夏日在皮村转悠,让村里人讲述皮村的故事。王德志试图用这些片段拼凑起一段完整的历史。

  皮村的东北方向有一个高档别墅区“格拉斯小镇”。在它还没有建好时,王德志曾冒着酷暑,骑了半小时的自行车专程去看过。他甚至上网搜格拉斯小镇的资料,包括价位、名字的含义。“我就是想看看另一种生活是什么样的。”

  格拉斯小镇当时的价位是一套400多平方米的别墅最低价700万元。

  他后来在《皮村》中调侃说:“打工的朋友们,好好干吧,省吃俭用,几年后,你就可以拥有一平方米属于自己的欧洲别墅。”

    更多精彩请点击京华网

(责任编辑:张庆龙)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王德志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