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下午,世界第一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通车。随着三百六十辆客车驶向大桥两岸,标志着该桥正式进入试运营阶段。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起嘉兴市海岩郑家埭,跨越杭州湾海域后止于宁波市慈溪水路湾,全长三十六公里,是由中国自行投资、自行设计、自行管理、自行建造的特大型“国字号”工程。中新社发柴燕菲 摄
几乎是在同时,长三角两座世界级的大桥——浙江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和江苏的苏通大桥建成。
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透视“大桥效应”,怎样评价恐怕都不为过。
有了苏通大桥,江苏南通到上海的车程从原先的三四个小时,缩短至1个半小时;浙江宁波到上海的距离,也因杭州湾大桥的建成缩短120公里,跻身上海两小时经济圈。
随着这些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在空间上的特征愈加明显,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上海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其辐射半径也因为桥的建成而得以延伸,长三角的经济版图随之扩大。
毋庸讳言,如今的长三角,各城市间既有合作关系,也有竞争关系。这并不奇怪,合作能促进发展,良性的竞争也能促进发展。不过,随着两座大桥的通车,原先的竞争格局发生微妙变化,大桥将成为城市竞争的“催化剂”,还是成为区域合作的“粘合剂”?这是不少人思考的话题。
比如,早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开建之初,就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宁波到上海不需要再借道杭州,作为省会城市的杭州,会不会被“边缘化”?上海与宁波同为港口城市,杭州湾大桥通车后,原先从上海走的货物,尤其是苏南乃至安徽一带的货物,可能从宁波港出去,会不会与上海形成新的竞争?
同样,苏通大桥建成了,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的区位优势,就不再那样明显,而且,苏南目前已经面临不少瓶颈,比如土地、环境、劳动力等等,而一江之隔的南通,以及更广袤的苏北平原,土地、劳动力等恰恰是他们的优势,环境容量也远远超过苏南,那么,在未来的竞争中,苏中、苏北与苏南之间会不会出现分流效应?
但是,如果仅从“你多了我就少了”这样的角度看“大桥经济”,目光太窄。如果从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大视野着眼,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分流,既是建桥的必然结果,也是进一步激活“存量”,做大“增量”的快速通道。
就拿港口货物来说,杭州湾大桥通车之后,我们希望的,不是宁波港从上海港分流到部分集装箱,而是宁波港的货物多了,上海港的货物也没少,甚至更多。说到底,要做大长三角的航运蛋糕,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再比如外资。苏通大桥通车之后,南通以及苏北的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原先准备投在苏南的外资,可能会转而跨江北上。这其实是好事,有利于促进苏南苏北共同发展。因此,苏南与其担心外资流失,不如把苏通大桥看成调整外资结构、提升产业结构的机遇,把注意力更多放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上,这样,苏南、苏中、苏北形成新的、更加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布局,岂不更好?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桥经济”不仅仅属于大桥两端的城市,也属于长三角。有形的大桥通了,还需要拆除区域内各城市间无形的藩篱,使生产要素在区域自由流动,这样,才能放大“大桥效应”,做大“大桥经济”的蛋糕。(汪晓东)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