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东盟和中日韩财长会议会场。
新华社发
素以斗牛舞闻名的西班牙,近日迎来了亚洲客人。亚洲开发银行年度会议和第十一届东盟和中日韩(10+3)财长会议先后在其首都马德里召开,一项总额高达800亿美元,旨在防范地区金融危机的共同基金,经过长期酝酿有望出炉。
合作形成“独特经济形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曾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切肤之痛”的东亚各国深切意识到彼此信赖与合作的重要性,纷纷寻求共同发展契机。
1997年底,东盟第一次同时邀请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列席“东盟首脑会议”,商讨互助合作问题,东亚地区合作的“10+3”模式诞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10+3”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机制,促进了东亚地区金融合作的快速发展。
自1998年以来,东亚经济持续增长,各国在改革金融制度方面取得长足进展,韩国就改组了银行体系和家族公司制度,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则建立了更加稳定的金融产业。最近统计显示,东亚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9%,经济规模占全球40%,出口占20%。金融体系改革对金融危机防患于未然,也给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带来经济安全。据亚洲开发银行报告,2008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仍将继续增长,并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
作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东亚经济无法脱离全球经济的总体形势。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截至3月份,日本6家主要银行利润下降了四成,东亚各国对北美市场的出口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不过,正如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所长河合正弘所说:“尽管东亚各国经济很难规避国际经济减速的影响,但幸运的是,它们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经济形态,只要加强金融交流和合作,完全可以形成一定的经济独立性和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中国成为东亚“核心动力”
“中国已成为东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世界银行东亚代理首席经济学家英德米特·吉尔这样说道。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受益,特别是具有地缘优势的东亚各国。
随着中国成为东亚最大的贸易国,东亚其他国家对中国出口增长迅速。2007年,日本与中国的贸易总额首次超过对美贸易额,达到2366.4亿美元。中国一跃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韩国《中央日报》报道也指出,中韩建交15年来,韩国对华贸易从1992年的64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181亿美元。同期,韩国对华出口从27亿美元猛涨到695美元,中国已经成为韩国最大的出口市场。韩国公司还通过在中国的业务推进发展,韩国三星物产公司就在中国设立了23家工厂,并将整个笔记本电脑的生产设在了中国。
不仅如此,中国申奥成功甚至带动了整个亚太国家和地区。澳大利亚许多参与悉尼奥运会环保工作的公司已经在北京的治理污染、疏导交通和减少生产浪费方面获得了合同。据估计,北京的奥运建设能够给澳大利亚企业带来至少30亿美元的收益,同时也能促进该国的投资,并增加就业机会。
在过去30年中,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9.5%,人均年收入超过2000美元。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东亚,特别是中国已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极”。
实现一体化尚需努力
虽然东亚经济合作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相比还相差甚远。广义的东亚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一共10个国家,近20亿人口。各国经济政治体制的差异和复杂的民族构成、宗教信仰等社会文化因素造成沟通与交流障碍。此外,东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平衡,也是延缓一体化的内因之一。第十一届财长会议之所以在欧洲举行,有借鉴欧洲一体化经验的深意。不过,亚洲与欧洲相比具有独特的现实状况,并不能“揠苗助长”地完全照搬欧洲形态,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作为东亚大国的中国和日本,彼此合作能够形成优势互补,带动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发展。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一些固有矛盾,两国的相互信任还有待于加强,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东亚经济的发展进程。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两国领导人和主流舆论对此已有充分共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发展趋势,已有成功先例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前提下,中国作为东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已经在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日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日“暖春之旅”即是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