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开栏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内含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民族的文化生命密码。为加大“三晋文化”传播力度,着力塑造文化大省强省的品牌形象,本刊特开设“人文瑰宝”专栏,集中报道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人。
连续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推出,我省众多民间文艺、传统音乐、体育、医药、民俗等位列其中。正是这些非物质文化资源以其独特而亲和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观念,也希望广大读者参与到我们的这一报道中来,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和文采的笔锋,共同维系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
当一个充满睿智、激情与魅力的文化时代扑面而来的时候,地处太行之西,黄河之东的山西,以其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闪耀着前所未有的魅力之光。近年来,多位全国一流的专家学者不断来山西考察讲学,历史学家李学勤、民俗学家冯骥才、经济学家卫兴华、商业史学家吴慧……这些远来的“和尚”念的都是山西文化资源这本经。他们留下这样的感言:华夏文明大半部古文明史在三晋浓缩,山西是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古老文明液汁的圣地。有人不禁要问,人文大省山西,文化家底究竟有多厚?事实上,山西有两笔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一笔是有形的,叫做物质文化遗产,另一笔是无形的,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了众多古代建筑、彩塑、壁画、石窟艺术等不可移动、有形的物质遗产外,我省还有另一份同样厚重的文化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9月,我省3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左权开花调、河曲民歌、晋南威风锣鼓、绛州鼓乐、上党八音会、文水鈲子、五台山佛乐、天塔狮舞、高跷走兽、翼城花鼓、晋剧、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雁北耍孩儿、灵丘罗罗腔、孝义碗碗腔、秧歌戏、道情戏、二人台、锣鼓杂戏、皮影戏、孝义碗碗腔、潞安大鼓、中阳剪纸、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山西老陈醋酿制技艺、万荣董永传说、潞城民间社火等榜上有名。
今年一季度,文化部公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我省民间文艺、传统音乐、舞蹈、戏剧、体育、医药、民俗、曲艺等10大类40大项添列其中。
杨家将传说、尧的传说、牛郎织女传说、万荣笑话入选民间文学类;太原锣鼓、恒山道乐等入选传统音乐类;平定迓鼓、赛戏等入选传统舞蹈类;上党落子、运城眉户等入选传统戏剧类;襄垣鼓书、沁州三弦书等入选曲艺类;六合拳、挠羊赛、风火流星等入选传统体育类;阳城焙面面塑、定襄面塑、新绛面塑、平阳木版年画、黎侯虎、上党堆锦和高平刺绣等入选传统美术类;梨花春白酒传统酿造技术、龙须拉面和刀削面制作技艺、抿尖面和猫耳朵、澄泥砚制作技术等入选传统技艺类;药膳八珍汤入选传统医药类;清徐徐沟背棍铁棍、河曲放河灯等入选民俗类。此外,晋北鼓吹、上党八音会、临县伞头秧歌、祁太秧歌、寿阳爱社、上党梆子、洪洞道情、孝义木偶、广灵染色剪纸和龟灵集传统制作技艺等我省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扩展项目,均在公示范畴。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璀璨夺目、熠熠生辉,显示了人文大省山西的“软实力”。除国家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外,全省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3项。经省政府批准,去年,97项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继中阳县60岁的王计汝,阳城县61岁的吉抓住被文化部授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分别成为受国家保护的中阳剪纸、阳城生铁冶铸技艺的传承人后,河曲民歌河曲县辛里生、吕桂英,狮舞(天塔狮舞)襄汾县李登山,翼城花鼓翼城县杨作梁,晋剧牛桂英、郭彩萍、王爱爱、武忠,蒲州梆子临汾市张峰、任跟心、郭泽民,运城市武俊英、王秀兰,北路梆子忻州市李万林、翟效安,上党梆子晋城市马正瑞,雁北耍孩儿大同市薛瑞红、王斌祥,碗碗腔(孝义碗碗腔)孝义市张建琴、田学思,秧歌戏(朔州秧歌戏)朔州市张元业,道情戏临县张瑞锋、任林林,皮影戏(孝义皮影戏)孝义市梁全民、李世伟,27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入国家级名录。
为在更大范围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人开展传习活动,5月4日,省文化厅根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开始进行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和评审,第一批109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已向社会公示。
近年来,我省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意味着保护与传承的任务更加艰巨和繁重。比如,我省是戏剧大省,上世纪80年代初,有52个地方剧种,目前仅剩26个,平均每年消失一个,有些剧种正在消亡。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田青教授疾呼:我们现在就是与每一分钟赛跑。目前,我省正加紧对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严密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抓紧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建立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他们开展传习活动,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本报记者 李晓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