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民工冒险救同伴
本报特派记者昨随江苏地震救援先遣队进入北川,路上巧遇一群江苏老乡
裴睿 石小磊
“进入北川,第一感觉就是恐怖,整座小山城好像刚刚经历了一场战争。”昨天下午,江苏地震救援队在千里跋涉后终于进入受灾严重的北川县,本报特派记者裴睿加入抽调出的20人先遣队第一批走进北川。昨晚9点多,在返回绵阳的途中,裴睿借着手机时断时续的微弱信号讲述了救援队进入北川和救助灾民的情况。
向北川进发
巧遇高淳民工冒险救人
早上6点多,救援队乘坐大巴离开绵阳市区往北川进发。在擂古镇,大家下车等待徒步进北川县城。就在原地等待指挥部调度的过程中,记者巧遇一群江苏老乡,一位叫朱成洁的四十多岁的南京高淳人给众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皮肤黑黑、一脸疲惫的朱成洁告诉记者,他还有另外的几个人真是幸运,他们都是四川联鸿建材有限公司的职工,这是家江苏人在北川投资兴办的企业,老板是溧阳人,公司的临时办公室设在北川县城里的信用联社大楼,一座8层高的楼。地震发生时,朱成洁他们被派到山上选建水泥厂的厂址,躲过了一劫。地震过后,几人一回到北川就蒙了,真是满目疮痍,公司的人都埋在废墟里。朱成洁说他们想都没想立刻动手“挖”人——没有任何工具,就只有一双手,终于挖出了20多米长的一条通道,从里面拉出两个人。“我们将伤者送到了绵阳。到了绵阳,我才想到要给家里报个平安。”“那为什么现在又要返回北川?”记者不解地问。“还有人埋在里面啊!”朱成洁面色凝重地说,他要回去,他相信同伴们还有活着的。
进入北川
靠铲子和双手救出6人
指挥部发来指令,江苏来的地震救援队先抽出十几人组成小分队,记者有幸被选入这支“先遣队”,和队员们还有两只搜救犬以及大量的救援仪器一道徒步3公里进入了北川县城。大家都把睡袋扔在了大巴上,随身只带一点水,尽量背负生命探测仪、破拆工具等救援工具,算下来,每个队员的负重都要在50斤左右。
越往北川县城靠,越觉得恐怖。有队员形容真像来到了世界末日:目力所及之处皆为废墟,整座城就如同刚刚经历了一场残酷的战争,没有留下一栋完好建筑。记者和年轻的救援队员都感到手足无措,这么个荒凉的地方,还有生命的迹象吗?到哪里去救人?但慌乱的感觉很快就被紧张的救援取代。在当地人指引下搜救队一行飞快来到曲山小学和幼儿园。当地人说,他们知道自己的亲人被埋在哪里,所以一见到搜救队员就如同见到了亲人。来自江苏的救援队员没有让他们失望,一个下午,大家就从废墟里救出了3个大人和3个小孩。记者注意到,有人呼救的地方,带去的2条搜救犬非常管用;但遇到没有人声情况,那就要用上生命探测仪了。
亲身参与到救援过程中,记者才发觉在因为余震而不停颤抖的废墟上救人是多么困难啊,“缺乏大型工具,救人基本上靠手靠铲挖。”一位救援队员一边大口喘气一边向记者费力解释,等通往北川的路恢复,大型挖掘机运来,救援就能更加迅速有效起来。天色已晚,十几人组成的小分队还在不停地救人救人,没人停下来喝水,也没人想到吃饭。特派记者 裴睿 记者小磊 连线报道
■连线手记
高举手机“播”见闻
按常理,这篇手记该由特派记者写。但今天,只能打破常规了,因为随江苏省地震救灾队奔赴重灾区北川的本报记者裴睿,他面临的是个极其特殊的采访环境——5月14日,从他随救援小分队一大早徒步向北川县城进发的那一刻开始,他即已处在和我们失去联络的状态。
打过去的电话要么是一片寂静,要么就是转入无人接听的短信呼。晚上9点半,当裴睿终于与我们通上了话,几个同事不禁一阵欢呼。虽然,只是听到声音,就让人感受到了心安!电话那头的裴睿同样的激动,他不停地大叫“信号不好但不要挂机,我有太多要说的,趁现在有信号赶紧说给你们听……”为了抢在截稿时间之前发稿,他干脆“播报”新闻,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一路他是高举着手机为我们播报的——举得高高的才能勉强有一点信号,而且还时断时续。谢天谢地,最新消息说,北川的通信14日晚上可以基本得到恢复。裴睿可以不用再高举手机播见闻。更多的人也可以与他们的亲人取得联系。这种时候没什么比心安更重要。 石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