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近震中】汶川大地震形成机理
专访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首席预报员孙士鋐
中国地震预报工作现状;此次地震为什么波及范围如此之大;此次大地震的发展趋势;反常的自然想象在地震中意味着什么?
地震原因分析
南方周末:你是怎么得知地震的消息的?
孙士鋐:昨天(12日)我在云南出差,在龙陵到昆明的汽车上。
从2001年的昆仑山口西的8.1级地震以后,我们国家的地震活动出现了与以往50年规律不一样的特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们国家的地震活动大致有一个10年左右的活跃与平静交替的周期规律,但是,到了2000年以后,这种规律打破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发生了一个8.1级地震,此后,我们国家出现了一些很罕见的平静现象。从2001年到今年之前,没有7级以上的地震,连6级、5级的地震都比较少。这种长时间大尺度的平静现象确实很令我们担忧,很显然,这个里面有一个能量积累过程。我们预感到,可能要经受到一些强震活动。因此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包括如何来面对出现的一些异常,还是在做这样的一些工作,但是地震却来了。
南方周末:现在有没有比较权威的说法,这次地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孙士鋐:地震真正原因,目前还不是很清楚。现在比较权威的认识,就是“断层说”,断层受到力的作用以后,发生破裂引起的。但是这种认识也受到了挑战,有的人认为是地幔流引起地壳产生一些破裂。地幔有一种很强大的力,它超出了地壳的压力以后就爆发出来了。所以你说这次地震的原因,就涉及到一个地震发生的原因,这个说实在的,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解决。但是,我们国家这么大,六七年时间都处于平静状态,那么累计的能量应该是很大了。这一次,包括在新疆和田发生的7.2级地震,早一点,1月份在西藏发生的6.9级地震,这次又是一个7.8级,实际上差不多是一个8级地震了,就是说这跟长时间的积累肯定有关系。
南方周末:此次地震为什么波及范围如此之大?
孙士鋐:其实作为一个近8级地震,波及面这么大是正常的。1920年宁夏海源发生了8.5级地震,波及范围比这个还要大,包括整个中国包括香港都有感觉,所以这个地震并不是说有什么特殊性。不过就是因为已经近8级了,所以(波及)范围这么大,这个范围是正常的。
震后情况分析
南方周末:现在地震结束了,那么它的发展趋势怎么判断?
孙士鋐:这次地震从它的类型上来说呢,是一种逆冲,不是走滑的。走滑的地震就是沿着断层面,它一直是滑动型的,破裂的时候比较彻底,像3月份新疆的7.2级地震,它能量释放得比较彻底,后面的余震就比较少。那么这次地震就叫逆冲,就好像这个断成两排,一排和另一排推挤,能量释放就比较不彻底。它释放的时间就比较长,往往像这种类型的地震会持续一到二个月,它要有一个慢慢衰减过程,在这个衰减过程中,一般来说不会再发生那么大的地震。但是发生5到6级的地震又是完全可能的。
南方周末:唐山大地震以后的几个月,国内好几个地方都发生了相对比较大的地震,那么这次会不会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
孙士鋐:1976年是连续发生了三组地震:唐山是发生了两个7.8,松潘发生了两个7.2,还有就是云南龙陵也发生了7.3和7.4二次地震。今年的情况,1月份已经发生了一个6.9级地震,3月份已经发生了一个7.2级地震,这次又发生了一个7.8级地震。那么后面是不是还会有,现在地震活动的规律性和唐山地震的时候很不一样,所以我们现在还是很难做出判断。所以现在用我们的话说就是,走一步,看一步。我们要根据这个地震发展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性才能做出判断,现在还是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南方周末:伴随着地震活动会不会有其他灾害?
孙士鋐:有人提出“灾害链”这个概念,就是说灾害之间是互相伴生的。这一次缅甸的飓风跟这次的地震有没有关系还不好说。也有专家研究淮河流域的大水和缅甸地区的大风有关系。淮河流域的水主要来源于印度洋的暖流,缅甸飓风的路径怎么会发生改变,这是不是与地震有关,这可能需要探索。
南方周末:地震本身会不会带来自然灾害的延续?
孙士鋐:那是有可能的。像1933年在那个地方发生过一个地震,是7.5级地震,是在叠溪,其实和现在地震的地方相差不远。那次地震出现了山崩,把河流都堵塞了。大量的水田都给淹没了,出现了一些新的湖泊。像山体滑坡什么的,这一次也是,泥石流什么的都会出现。
地震预测情况介绍
南方周末:我们国家在地震预测和处理方面在世界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孙士鋐:从事地震预测预报的国家并不多,像中国、日本、俄罗斯、土耳其等等,我们国家在地震预报实践方面是处于领先的,就是应用性的预报,就是说地震发生以后,我们做了很多总结和整理。但在地震理论方面来说,整个世界的水平还是差不多的。像美国政府,它不是很主张搞地震预报,他们认为国家把投入放到预报上,还不如放到抗震方面,因为房子加固以后,也一样能起到减灾作用。大家各有特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研究方向。
南方周末:有报道称日本可以在地震前10秒钟预报和预警,这个我们可以做到吗?从理论上可以实现这种预报和预警吗?
孙士鋐:其实这种报道是不确切的。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其实最早的地震预警是墨西哥提出来的。因为墨西哥城建立在一个沙土上面,很不稳定,而离它100公里左右的地方是经常发生地震的。在地震波传递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定的时间才能传过去,地震波的传播比电信号的传播要慢,所以如果地震发生的地方有一个电信号,它的这个损失就减少了,这个我们当时称为“工程预警”,其实也就是用的地震波的传播和电信号之间的时间差。
南方周末:那在理论上如果汶川有这种电信号的话,它周边的几个城市是不是也可以预警?
孙士鋐:它主要是为一些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就是说如果是像那个管道煤气,利用电信号先到达,它就把管道煤气切断以后,那么可以避免一些火灾、爆炸等等。现在我们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立了一些项目,也逐步想在这方面开展一些工作,来做这些事情。
这次地震本身跟以往地震在表现形式上有些不同。要在大地震之前做出临震预报有两条,一个是震前的宏观异常,就是说当震前出现大量的、大范围的宏观异常现象,我们往往能够下决心做出预报,可能要来地震了。另一点,就是出现小震活动,它出现一些频繁的异常的小震活动的时候,我们也能够下决心。那么在这次地震前,我们几乎没有掌握到宏观异常,另外,也没有明显的小震活动,所以这都是出乎我们意料的,这也表明了这个地震活动的复杂性。可能SARS病毒会变异,那么这个地震的形式也会变异,这就是我对这次的地震情况的看法。
南方周末:宏观异常一般来说指什么?
孙士鋐:宏观异常就是指那些动物的行为,比如震前一两天老鼠上街满地跑,鱼跳出水面,狗经常叫得很惨。另外,那个地下水会翻花冒泡。总之宏观异常就是不需要通过观测仪器就能觉察到的。当然,单凭这个是不行的。微观异常来说,我们用仪器观察的都是灵敏度比较高的,地底下的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包括大地形变场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都是比较微量的。
南方周末:报道中有几万只蛤蟆过街算不算宏观异常?
孙士鋐:分析要有背景,要有地震活动性和宏观异常,单纯的宏观异常不能做出这样的判定。
南方周末:有消息说,在地震前,阿坝州有过这种传言,在阿坝州和汶川县有没有地震监测点?监测点是不是当时发回过相关信息?
孙士鋐:我没有看到过这方面的信息,你说的这种情况我觉得是不可能的。我也负责全国地震预报卡的管理。不管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我们国家搞地震预报在法律里是允许的,是鼓励这个事业的。所以除国家地震部门外,还有一些地方地震工作。如果他们有一些预报预见什么的,他就应该填一个预报卡,预报卡应该是寄到我这里来,可以邮寄也可以传过来。就是说当天觉得很紧迫了,就可以电传过来。
预报是由政府决策的,地震部门没有发布地震预报的权力。我每年大概收到一百多份短临方面的预报卡。这些预报卡有由我们地震部门本身的专家提出的,有地方的地震部门提出的,也有其他部门,如北京工业大学的地震预测研究所,或者一些企业,包括一些业余爱好者。如果他们做出预测,应该要上交一个短临地震预报卡。但这段时间没有收到这个地区的任何预报卡。所以我个人认为,即使是有私下的预测,这种不正规的预报只能当作谣传来对待,因为我们没有收到一份正规的预报卡。
南方周末:那非正规的呢?
孙士鋐:底下的学术交流就不知道了。我们首都地区每年要收到很多预报卡,从时间上看,从1月1日到12月31日都有人在预报,也就是说哪一天发生5级地震都有人做出预报。所以我们要客观去分析他提供的预报卡,看他提供的预报期是不是合理。
地震局应急工作
南方周末:这次国家地震局派出了一个队伍,大家会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
孙士鋐:我们国家地震局派出的团队大致由几方面的人组成。一是地震现场监测的预报人员,就是说去地震现场搞地震预报,在现场来跟踪地震活动的情况,包括现场已经有的一些观察手段,进行分析研究,来判定地震的一些细节,这应该说还是很有效的。另外,我们也派了一些流动观测人员,平时固定台站是比较松稀的,所以必须要加密,带一些仪器到现场去架设,架设以后根据临时观察的一些资料来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地震监测。
我们还有一部分人去做灾害评估,对一些损失情况进行评估。对损失的总体进行评估以后,政府对灾区灾后的恢复重建就可以有一个科学依据。我们还会派出一些考察队,就是说科考。
这几年我们地震局也和武警总队组建了“救援队”,救援队有一些特殊装备,他们在救援方面比一般老百姓啊,解放军啊,更有一些经验。尽管他们人不是很多,才一百多人,还分散在各地,但他们在救援现场能够起到一种指导作用。救援队都是经过一定训练,能够在现场达到一些比较好的效果。
南方周末: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上午(13日)协商会的情况?
孙士鋐:协商会是不公开的。我们这个会议主要是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这一次地震的震中期就是汶川地震后面还有没有破坏性地震,会发生多大地震。第二是地震发生以后全国地震形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怎样认识我们国家以后的地震形势。这两个问题都是很难回答的。我们可能这几天都要会商,后天可能范围更广泛。关键问题是地震预报还是不过关,如果过关了有把握了应该就信息公开了。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