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上午,新华社抗震救灾报道前方指挥部在成都成立,副总编辑彭树杰担任前方指挥部总指挥。
新华网北京5月15日专电 汶川地震发生以后,新华社立即启动应急报道机制,几十名采编人员冒着余震的危险,兵分几路,踏上了奔赴救灾第一线的征程。为了带回灾区的第一手消息,在道路阻断的情况下,他们或者跟随领导的专机,或者编入抢险的队伍,有的同志冒险自驾车辆,而在最艰难的地段,他们同抢险的战士们一样,背着沉重的器材徒步跋山涉水。
首批救援直升机14日上午成功降落此次地震震中汶川县城,新华社记者徐壮志用海事卫星传回第一张照片。图为解放军直升机携带救援物资抵达汶川县城附近的山顶。
14日上午,首批救援直升机成功降落地震震中汶川县城附近的山顶,12点15分左右,新华社记者徐壮志用海事卫星传回第一张照片,新华网立即向全球播发了这张照片。这是地震发生40多小时后,人们能够看到的震中地区的第一张照片。
为了节省宝贵的电力,许多前方的同事只有在传输稿件时才开启通讯器材。应广大网友的要求,他们在抽出时间,与新华网编辑部进行电话连线,带给我们灾区最新的消息。
·连线编辑:毛薇薇 刘燕
·前方记者:徐壮志于绍良 刘舒云 陈建力
新华社前方记者分布图
徐壮志:越是不知道有多危险,越是要进去编辑:
壮志,你好。你现在的具体位置在哪儿?
徐壮志: 我现在在成都陆航的机场,本来上午打算再去汶川,结果飞机因为天气原因又折返了。
编辑: 昨天你是第一个到达汶川县城的记者,当时是怎样一个情况?
徐壮志: 昨天上午因为正好有飞机想尝试进去,我碰巧赶上了,飞过去以后当时的天气情况还不错,就在汶川县城旁边落了地,大概10点半左右降落在汶川。
编辑: 你现在是在机场,正准备再次出发去哪里?
徐壮志: 昨天到达汶川以后,因为飞机执行任务的时间非常紧,而且当地的通讯条件特别差,我拍了照片就赶紧回来把稿件发出去,因为大家都想知道汶川的情况,但是当时如果继续留在那里,就没法继续发稿了。
今天我想再进去,这次去了以后打算留在汶川继续报道。今天一早我早上一起来就往机场赶,大批的救援飞机都想进去。现在机场的飞机都停止起飞了。因为那边是大峡谷,今天峡谷里面低空云量很大,飞机没法飞行。
编辑: 现在救援物资的飞机也飞不过去?什么时候天气会好转一些?因为昨天听到天气预报说,灾区那边今天的天气应该还不错。
徐壮志: 本来今天安排的飞行架次很多,至少有80架次以上的飞机要飞进去,但是现在都停在这儿了,机场上到处都是救护车、当地医院的医护人员都在等着。开头还拉了几个伤员回来,现在好半天都没有飞机降落了。今天成都天气还是不错的,但是进了山谷里面就不行了,我们回来的时候,有一阵还下了雨。
编辑: 我听见你那边声音挺嘈杂的,是不是大家都很着急?
徐壮志: 比较着急。我们刚才去的飞机上是我们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的领导,也是要进去看灾情,看道路毁伤情况和水库情况。结果我们飞过都江堰不久,就不能继续飞了,他们就在那儿下飞机了。
编辑: 昨天你在汶川停留了多久?当地的老百姓情况怎么样?
徐壮志: 昨天时间很短,大概是几十分钟吧,因为当时下去手忙脚乱,没有看表,主要是停在那儿,把救援物资卸下来,和当地人做了很短的接触。因为飞机还赶着去映秀去抢救伤员,没敢拖时间。
当地老百姓从外观上看来,他们情绪很糟,精神状态不是很好,我们过去的时候,东西卸下来,他们已经围上来几十人,但是很有秩序,因为飞机下面很嘈杂,他们就趴在旁边等着,一直等着我们挥手他们才过来拿东西。
这是5月14日航拍的地震后汶川县县城。 新华社记者 徐壮志 摄
编辑: 你当时看到当时受灾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徐壮志: 现场组织救援情况我不太了解,但是就我看到的汶川县城情况,比我们外界预计的要好一些。从我拍的照片大家也能看到,大体上,主要的建筑物都保持下来了。
编辑: 进汶川之前知道那里的情况吗?有没有想过安全问题?
徐壮志: 因为昨天是直升飞机头一次降落在汶川,之前对那里的情况并不了解。就是因为不了解才想去,因为大家都不了解,都想知道,而且地震发生之后快三四十个小时了,汶川的情况一直传不出来,所以大家都很着急。至少要让外界知道它大概是什么样子,已经是一片瓦砾还是什么,大家担心里面幸存者会很少。
上了飞机就什么都不担心了,由不得你担心不担心了。本来有个摄影的同事也要一起搭直升机过去,但是我们到机场的时候,飞机轮子都要离地了,我赶紧爬上去,同事没能爬上来。当时我很担心,因为我只带了一个傻瓜相机,本身摄影技术也不好。
因为照片是最直观的,大家都着急想看到照片。我回来以后第一个做的就是发图片,而没有立即写文字稿。我在飞机返回的路上就在飞机上把图片简单处理了一下,因为拍的效果不好,而且图片太大,这个地方通讯条件非常差,我把图片压缩了一下才往回发。从拍完照片到发回来,大概用了两三个小时。
编辑: 在飞机上你心里在想什么?看到了什么?
徐壮志: 啥也没想,坐上飞机我是一路往下看。灾情确实很重,一路上所过之处到处都是废墟,特别是农村里,受灾比城市里更严重,有些在山坡上的几户人家,你看都是一片瓦砾,不知道有没有人去帮助他们,因为太荒僻了,很难有人进的去。交通设施损坏特别厉害。到了峡谷里边以后,因为山坡又高又陡,滑坡特别厉害,滑坡下来的泥石流、山体就把底下的公路彻底打断了,公路一段一段的,有的就被打到江心里去了。
其实我们不是第一架飞机,有另一架先降落了,当时有三架飞机依次降落,因为那个地方非常狭窄,三架飞机不敢同时降,一架一架的降,我们是第二架着陆的。
周围的老百姓看着我们往下搬东西,他们跟外界隔绝了几十个小时,看到我们的时候神情非常激动,但是很有秩序。我们当时带去的东西并不多,但是既然有飞机落地了,将来肯定会有不断的东西来。
编辑: 现在汶川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徐壮志: 虽然部队和救援人员陆续进去了,而且越来越多了,但实际上灾情的救援还是任务非常艰巨,因为目前进去的人都是轻装进去的,药品、食品、水和医疗器材都非常缺,特别是专业的救助器材。
编辑: 更多的救援物资和救援器械就在你身边的飞机上?
徐壮志: 飞机上救援物资比较多,但是器械比较少,特别是工程机械完全没有办法运进去,现在救援最难的一点也是在这里。
进入汶川县的两条公路都毁的非常厉害,要打个通道的话,会需要很长时间。另外还有一条从理县过来,昨天已经打通到距离汶川30公里了,但是这30公里也不是很快就能打得过去的。现在直升机恐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办法,但是现在受天气所限,像今天有80个架次的飞机不知道能不能落实,如果不能降落的话,任务就完不成。
编辑: 非常感谢徐壮志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现场的消息,我们随时保持联系,我们也期待你们给我们带来灾区最新的报道。
>> 徐壮志在灾区的现场报道
于绍良:灾区群众有三盼编辑:
于绍良(陕西分社)社长你好,你现在在什么位置?
于绍良: 我所在位置就是在四川的青川县、甘肃的文县于家湾、陕西宁强县的子午川镇三省交界的地方。
编辑: 你们是什么时候进入到青川县姚渡镇这个位置的?路上顺利吗?
于绍良: 我们是13号中午1点钟左右到的。因为青川县姚渡镇是通往甘肃、四川的,所有道路都中断了,只有在陕西境内通它的道路还畅通,但是路上滚落的山石也比较多,通讯条件也比较差。
编辑: 我看到你发回来的报道说,12号下午开始,这里的6700位群众一直生活在没有水、没有电、没有任何通讯联系之中,现在情况有改善吗?
于绍良: 目前还没有。我们所在的姚渡镇处在川、陕、甘三省交界处,从这里必须经过甘肃境内才能到达县城。全镇有人口6700人,地震发生后断水、断电、断通信。到今天,状况依然如此。因为它离县城比较偏、比较远,到现在救助人员还没有到达。
编辑: 它的特殊位置会给受灾情况和救援情况带来哪些影响?
于绍良: 主要影响就是电断了以后,通信断了以后,灾情很难报出去,它要报灾情必须骑摩托车或者步行三四十公里到陕西境内,才有电话信号,才能层层往上报。
编辑: 你们进入这个姚渡镇的这条路是不是它唯一通往外界的路?
于绍良: 是的,唯一通往外界的一条路。从陕西的宁强县过去可以到它那里。
编辑: 你看到伤亡和损失情况怎么样?
于绍良: 姚渡镇所有的房屋或者是被震塌,或者是房屋墙体有裂缝,所有房屋目前看震后都不可以住人,全部成了危房,应该说房屋受灾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据统计,镇上死亡人数只有5个人,伤亡有十几个人,被送到陕西和四川的广元医院抢救。据当地居民讲,当地主要的房屋都是二层小楼,地震发生在中午,居民自救意识比较强,基本上都跑出来了。
编辑: 受灾现场都组织了哪些救援工作?
于绍良: 受灾现场最主要的就是群众自救,因为这个地方比较偏,相对来说基础设施各方面条件差一些,所以震灾发生以后,群众对家庭的自我保护、自我抢救,另外就是群众之间开展一些互助。
目前应该说姚渡镇的灾民最盼的,一个是盼水、盼电,再一个就是盼通讯,再盼就是上级救援小分队能够尽快到这里,因为现在他们的生活状况还是比较差的。地震一发生,电断了、水断了,外界通讯联络也中断了,外界几乎不知道他们的信息,从昨天,外界才开始了解一些姚渡镇的信息,都是记者到达以后报出去的。到昨天下午,居民最盼望的就是饮水,因为自来水断了以后,矿泉水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现在最缺的是水,其次就是一些食品,比如大米、方便面,另外就是救灾帐篷。他们旁边有一个加油站,所有的车都加不上油,想通过陕西方向出去运一些物品自救,车也开不动、开不了,所以他们非常盼望电通、通讯通。
编辑: 当地老百姓的精神状态是怎么样的?
于绍良: 目前精神状态基本上比较平稳。震灾发生后,当地乡卫生院相关人员到居民家里,挨家挨户,询问需要救助的一些情况,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消毒,但是目前医院几乎全部被震倒,消毒水以及灾民所需要的一些药品现在基本上没有。
编辑: 谢谢于社长带来的报道,请你向当地群众转达新华网编辑部和广大网友对他们的问候,我们一定会战胜这场灾难,也请你和前方的同事多保重。
>> 于绍良在灾区的现场报道
陈建力:前方目标——理县编辑:
陈建力,现在你在什么地方?
陈建力: 现在我在四川阿坝州州政府,我们现在要去的是一个前一段时间听说是唯一的三个地方不通音讯的地方,一个是汶川,一个是茂县,还有一个叫理县的地方,社领导到救灾一线以后给我们分成三路,我们是去理县的这一路小分队,我们现在已经到了阿坝州州政府。
编辑: 你们将通过什么方式到达理县?
陈建力: 我们是开着重庆分社的一辆吉普车。我大概给你讲一下我这两天的历程吧。12号地震一发生后,我和我们处室的何俊昌是新华社第一批前往首都国际机场的两个记者,我们到了机场以后一直等到晚上六点多成都机场还没有开放,最后听说有一趟飞重庆的飞机,我们就坐上这趟飞机,大概晚上12点多到达了重庆,开完了全社的电视电话会议后,我们马上赶到了受灾非常严重的德阳地区的绵竹市的一个镇去采访。我们首先采访了一个学校,基本上那个镇已经没有什么好房子了,要不然是倒塌,要不然是裂缝,要不然就是受损很严重。
我们首先到了一个学校的救灾现场,那个学校已经完全倒塌。我们大约在那个地方待了有两个多小时,在这两个多小时之内,我就看到挖出来七、八具尸体,有老师、有学生,都是小孩子,我觉得都是很小很小的孩子,跟我自己的孩子一样那么大的孩子,救出来了三个孩子,三个孩子其中两个女孩子,一个男孩子,两个女孩子都有意识,都会哭,都会说话,一个男孩子在救他的时候还有声音,他的父母还在外面喊他,让他保持意识,但是挖出来的时候已经没有意识了。
编辑: 那你到达德阳的这一路还顺利吗?
陈建力: 汶川那个方向就是离都江堰非常近的,为什么都江堰当时非常受关注呢?因为大家都是要往汶川的方向走,但是到了都江堰以后走不了了,都江堰当时受灾情况也非常严重,所以很多人就留在了都江堰开始采访,基本情况就是这样。
我们在绵竹又采访了一个东方汽轮机厂,这是一个有一万人的国有大型企业,我们进去以后发现所有的厂房、车间全部倒塌,听说有两千多人被埋在底下,因为那个期间发生地震的时候正好工人都在上班,据说有很多人被压在里面。因为没有大型的救助工具,当时无法救助,必须要40吨以上的起重设备,所以当时眼看着工人在里面,而且那个楼也非常危险,第二次倒塌的几率很大。救援人员设置了警戒线,家属都在外面哭。
有一个女青年,这个照片我也都发过,这个女青年一定要进入那个掩埋的附近,因为她弟弟埋在里面,她要和她弟弟说话,一个厂领导就冒着生命危险拉着他姐姐走到那个地方,他姐姐在那个地方哭诉说“弟弟呀,你一定要坚持住,你一定要坚持住”,待了不到一分钟她就又被领导拉走了。当时我发了差不多有一组的照片,我的题目叫《姐姐的呼唤》非常非常的惨。
编辑: 在这两天的工作当中感觉到救援的进展如何?
陈建力: 因为我们是地震当天晚上到的,是第二天早上一早进去的,一早进去以后基本上就全是自救,基本上就是民兵预备役,然后还有一些当地的消防队的人员在救,是当地的,外边的肯定是没有。基本上都是自救,但是自救因为设备有限、工具有限,救出来的人数也都很有限。但是这些救助人员的那种精神,从发生地震以后到第二天下午四、五点都没有吃一点东西,可能就有一点水、饼干之类的,有点人一点东西都没吃,不停在忙活。
我还看到一个小伙子,满脸是血用白布简单包扎了一下,戴着安全帽还在现场在救助别人。好多救助人员的手都磨出了血,因为孩子压在废墟里面,不敢用工具开挖,就是靠双手扒开瓦砾。
5月13日,救护人员在汉旺镇武都小学废墟上抢救幸存的小学生。四川绵竹市汉旺镇武都小学的教学楼在地震中倒塌,众多师生被埋在倒塌的校舍中。救援行动正在积极展开。新华社记者陈建力摄
编辑: 你觉得当地群众和老百姓最需要的是什么?
陈建力: 最需要的还是医疗救助和帐篷,因为当时下着大雨,震后一般都是有大雨,老百姓很惨,帐篷根本不够,都是拿塑料布临时搭的,因为没有人敢再回到房间,回到自己家里去了,所以全是在外面,有的人就是拿着临时的塑料布搭起来在避雨。而且我拍了一张照片,就是一个受伤的人员在一个卡车还或者货车上身上包满塑料布,亲属拿着吊瓶冒着大雨在给他们输液。
编辑: 最初主要是靠自救和互救,现在有没有好转?
陈建力: 总理来了以后好了很多,当地政府反应也都很快,每个县、每个乡的政府反应都很快,都下了基层开始组织自救,但因为交通受阻,外面的药品、救灾物资过不来。
编辑: 汶川县还发生了很多余震,你到了当地有没有感受到?
陈建力: 太多余震了。一晚上差不多有三、四次余震。
编辑: 余震发生的时候你们都在什么地方?自己亲历这样的场面,害怕吗?
陈建力: 我们在工作。害怕肯定是害怕,我们现在都是白天是穿什么样的装备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装备,从来不脱衣服,设备全放在手边,要走的时候马上都可以拿走,都是这种状态睡觉。但是我们首先都会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这么大的7.8级的地震,我们住的这个楼没有倒塌就说明这个楼还可以。但是我们为什么第一天从绵竹还回到了成都呢?就是在绵竹那个地方没电没信号,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最后我们又赶回到成都,有了电,有了信号以后我们才可以发稿,要不然拍了半天这个东西发不回来也是很大的损失,所以我们现在基本上就是来回的跑。现在总社支援我们一部海事卫星,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发稿了。但是现在没有电这是非常大的一个困惑。
编辑: 那你在的阿坝的那个地方供电情况如何?
陈建力: 阿坝这个地方没问题,但是这次要去理县那个地方应该从都江堰、汶川那个地方进去,那个地方离得很近,实际上我们从这边走绕了非常非常大的一个圈,为什么要从这边走呢?就是因为这边路还在通,昨天社领导下了死命令,就是说你们无论如何要赶到那个地方,因为那里当时是一个杳无音讯的重灾区,我们现在就是绕了大半个四川,用迂回的方式往理县前进。
编辑: 你是孤军作战吗?
陈建力: 不是,我们有总社的崔峰,有一个四川分社的肖林,还有重庆分社的女记者茆琛,还有重庆分社的一个王师傅,是司机,再加上我,我们是五个人组成一个小分队往理县出发。我们下午就可以赶到理县了,到了那里以后我们可能是第一批外部人员到达理县的,到时候我们再做相关的报道吧。
编辑: 好的,谢谢建力,请代我们编辑部和广大网友问候前方的各位同事,请你们注意安全、保重身体。
>> 陈建力在灾区的现场报道
刘书云:我们要坚持到救灾胜利编辑:
刘书云你好,你北川的受灾情况很严重,你是通过什么方式到达北川的?
刘书云: 我们从12号晚上九点开了两辆越野车,从西安出发,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八点半赶到北川灾区。
编辑: 我们也听说绵阳到北川的沿途受损,也有网友把公路描述成“道路被拧成麻花”,那你在路上所看到的道路以及所看到的山体滑坡的整个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刘书云: 从绵阳到北川的道路上沿线有很多泥石流滑坡,路上也滚下了很多大石头,有些道路开裂,但是他所说的拧麻花的路指的主要是从北川县曲山镇到县城的有两公里路彻底被挤断,被震断了,而且有些地方拱起来有五、六米,落差比较大了,所以整个路的交通彻底中断,只能人从旁边走,不能通行任何车辆。到现在为止北川县城和外界还是没有交通联系的。
我们的车开到离北川县城还有两公里的收费站叫任江坪收费站然后再进去,我们自己徒步一个多小时才能进到县城里面其。
编辑: 同行的有几个人?
刘书云: 我们开了两辆车,有文字、摄影、摄像共5个记者,还有4个司机,一共有9个人一块来的。
编辑: 你亲身所感受到的北川受伤亡的情况怎么样?救援的进展怎么样?
刘书云: 北川中学非常非常惨,两栋教学楼完全坍塌。当时我们13号早上去的时候救援人员比较少,拿着小型的救援工具在现场挖掘,不时能救出一些伤者,受伤人员挖出来以后,当时有一个部队的医疗分队已经去了,他们在那里进行了简单的急救后然后由120急救车送到邻近的绵阳去救治。
我昨天看到的情况在北川中学一些大型的机械进去一些,一些大型的起重设备、专用切割机这些设备昨天已经进来了,这样救援的进度就比较快了一点。
编辑: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以及医疗救助队进驻的情况怎么样?
刘书云: 从13号早上7点就有些先头部队开进去了,包括我刚才讲到的医疗小分队去的是比较早的,他们进去以后也确实有很多感人的事。我记得昨天我采访中了解到有一个16岁的学生叫潘云龙,他是13号下午五点钟被从废墟里面挖出来,当时送到……对不起,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特难过(哽咽),因为他被挖出来的时候他的右脚末梢的神经已经完全没有了,医生就说这种情况肯定要截肢,但是照顾他的医院的护士一个叫罗平一个叫王健敏,她们两个就说这个孩子这么年轻截肢的话太可惜了,就不断地给这个孩子搓脚,孩子很幸运,经过他们不停地好几个小时的搓脚以后,这孩子脚上居然就有知觉了。现在这个孩子已经给送到外面的医疗机构救治了,当时医生就说只要这个孩子脚有知觉他的腿就可以保住。
编辑: 医务人员想尽一切办法地去救助,所以孩子的腿终于保住了?
刘书云: 对。他们医生跟我讲说有些重伤员出来以后他们做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有一个人他们人工呼吸了很长时间,虽然那个人最后没有救过来,但是他们说“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会尽百倍的努力去救他们”。
编辑: 我们在后方也看到温总理也到了北川的灾区现场,他也通过喇叭向地底被掩埋的受伤者喊话。同时他也在和群众交流的过程中不停地提到“要不惜一切力量挽救生命”。你自己经历了这样的重灾区,你对生命有什么感悟?
刘书云: 我觉得就是大家都在奔跑着去救人,我记得我采访一个战士的时候,我问他“你们是哪个部队的?你是什么职务?”他们旁边几个是一个班的,我问他们他叫什么名字,那个班的战友就喊他说“快走,先救人,不要接受采访”。
所有的战士都在跑着,也确实非常感人。现在我倒是觉得应该提醒大家注意一点,现在进去的人很多,我们在路上也能看到很多自发救援的车辆拉着救灾物资之类的,但是毕竟灾区现在最缺的是一些救灾用的东西,包括一些大型的专业设备、切割机,包括水什么的。我看到很多人自发捐一些方便面什么的,但是其实在灾区方便面是吃不成的,因为没有热水。(哽咽)
看到这个……灾民徒步从县城往外面走……我真的很希望废墟里面的灾民能够被救出来,我听到有人在叫,我真的,真的,希望能把他们全部给救出来。(哽咽)
对不起,我说不下去了,很抱歉。
编辑: 作为新闻记者,你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了帮助。
刘书云: 昨天中国电信去开通了一些有线电话的线路主要用于救灾指挥,昨天上午中国移动也进去了,中国移动进去以后能打电话了,但是因为可能通话量太大了,电话很难接通。交通的话最困难的就是去往北川县城这两公里的路,如果这两公路的路很快能通的话,抢险的进度会很大,但是这两公里的路太难了。
编辑: 我刚才连线的是在四川阿坝地区我们摄影部的主任记者陈建力,他也说到他们的领导对他们的指示说今天晚上无论如何要到达理县和茂县地区,那两个地区也是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区,那在你出发的时候领导对你做出了什么样的部署?在你们行进的过程中有没有经历比较危险的时刻?你怕不怕?
刘书云: 怕是怕,我们出来的时候我们分社的几个党组成员都给我们送行,一方面让我们完全任务,一方面让我们注意安全。在路上我们社长不断地发短信传达总社领导的指示,说让我们第一站先到北川发稿子,因为我们是两辆车子分两路人马,一路在北川采访,另外一路务必赶到在震中的汶川,我们也是按这样的安排来走的,但是当我们到达北川灾区的时候,我们看到的灾情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可以说是从四川广元开始,一路往下走,开始的时候看到零星的房屋倒塌,感觉到灾情一路走下来越看越严重。晚上到了广元以南再继续往南走就没有电了,所有的地方都漆黑一片,收费站、加油站都关闭了。
然后到了北川以后我们看到灾情比预想得严重多了,所以我们当时不停地拿海事卫星电话给分社连线,口述、发稿子,然后把人马分成两路,我已经决定我带队去汶川,但是我们往前面走了一下,走的那个路一看那个交通情况我们很快就觉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路上的泥石流滑坡非常严重,汽车开不动,人走的话我看了一下那个路程还有二、三百公里,我觉得实在是没办法过去,我觉得北川的灾情已经非常严重了,就在这个地方赶快给报一些新的情况,把信息给大家报出去。
编辑: 你们还会在北川待多久?
刘书云: 救灾什么结束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撤。
编辑: 你不害怕吗?因为会有很强的余震还有很多危险。
刘书云: 我昨天采访的时候就不停地在有余震发生,看到电线杆都在晃,但是我们现在因为当时指挥的人员也在跟我们讲,不管是救援人员,还是采访记者,还是其他工作人员,在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周边环境,让我们自身注意安全。怕也是怕,但是我觉得看到在废墟里面的这些人真是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
编辑: 谢谢刘书云,我们也希望你和前方的同时在工作当中注意安全,保重身体。
刘书云: 非常感谢。实在不好意思,我实在太难受了,我非常愿意随时和大家保持联系。
>> 刘书云在灾区的现场报道
后记:和你们在一起 新闻是我们的职业,报道是我们的职责。我们知道,在任何艰难危险的时刻,我们都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和镇定的情绪。但是,七十多个小时以来,无论是前方的记者,还是后方的编辑,一次次,我们含着眼泪编发灾区的消息。
这是悲痛的泪水,我们为那些遭受苦难的同胞而流泪;
这是感动的泪水,我们为那些勇蹈艰险的勇士而流泪。
温家宝总理说:“在灾害面前,最重要的是镇定、信心、勇气。我相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特别重大的地震灾害。”
在汉旺镇武都小学废墟里,救护人员紧紧握着一名幸存的小学生伸出的求援的手,对他说:“别害怕,我们和你在一起。”
郑州一位网友在留言中说:“同胞们,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告诉灾区人民,全国人民和你们在一起!”
远在美国的留学生马宁夫妇在一张五百美元的捐款支票上写着:“灾区人民请坚强,我们的心和你们在一起!”
网友邓清波在文章中说:“让我们利用发达的互联网等信息渠道,迅速地告诉灾区人民:我们和你们在一起!”
让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告诉灾区人民:我们和你们在一起!
(责任编辑: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