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灾民在体育馆里分发衣服 |
| |
父亲为女儿洗手 |
| |
老人在寻亲墙前粘贴启事 |
绵阳:体育馆成新社区
来自绵阳本报专稿 第一批灾民顺利从北川、平武、安县等灾区撤到绵阳市区以后,当地政府立即将灾民们安置在九洲、南河体育馆等地,灾民的吃、穿、住以及孩子们的学习皆有保障。
昨天下午3点30分,九洲体育馆内,虽然人员非常密集,但是秩序井然。空地上已支起大量帐篷,灾民们或坐在帐篷内休息,或在体育馆内转悠。民警、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志愿者在维护秩序,医生、护士在为灾民们检查身体,学生在体育馆专门开辟出来的“领地”中紧张地学习。
悲哀仍在延续,不断有人含泪向过往人们打听亲人,不断有人在体育馆前的告示牌上贴上新的寻人启事,志愿者开设的帮助寻人的柜台前,自始至终都围着不断来登记的人。
一位抱着孩子的老太太正站在寻人柜台前等候侄女,老太太姓张,今年60岁,与侄女一起寻找北川的一个亲戚。老奶奶脸上并不悲伤,因为她13日得知北川等地的灾民都被政府安置在绵阳市内的体育馆里后,昨天早上4点钟就起床熬了一锅粥,随后来到九洲体育馆找侄女蒋体群。没想到,到上午10点,她就在一顶帐篷里见到了侄女。
张老太太对寻找亲人们有信心,只要亲人活着,就一定能找到。
来自北川县内古镇任家坪的王秀珍,正同4个孙子孙女坐在门前晒太阳。63岁的王秀珍说,家里的房子虽然全部垮了,全家16口人却只有一个孙女受轻伤。“现在被政府暂时安置在这里,有吃有住,太满意了!”
54岁的王建群与王秀珍一家同住一顶帐篷,同村人,家里也没人受伤,在内古中学读初三的孩子,在14日住进帐篷后,14岁的儿子就被老师带进临时课堂复习去了。王建群要去体育馆里面的课堂上找孩子,门卫何亨连不开门,说“孩子在复习,你不能进去打扰”。
何亨连以前在内古中学当门卫,没想到学校“整体搬迁”到九洲体育馆后,还是继续当上了门卫。他在门缝中说:“现在这里面的孩子有1000多人,吃住都在一起,一方面要学习,另一方面怕传染病。”所以,家长们要探望孩子,只能隔着玻璃门说会儿话。对此,家长们都表示理解,因为孩子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下午5点30分,体育馆内出现了送饭队伍的身影,有企业组织的员工,也有自发送饭来的市民。古先生在市内开着一家小餐馆,近几天由于地震没有开业,组织了两名工人煮了一大锅花生稀饭,配上咸鸭蛋、馒头,骑着一辆三轮摩托车就来到体育馆,才转了半圈,一锅稀饭就见了底。古先生说:“反正闲着没事,做点事也无妨!”
像古先生这样的好人大有人在,到下午6点,除了政府部门安排送来的盒饭,还有很多市民都自发前来为灾民们送饭。一位灾民说:“这里的伙食,比家里还好!”
张波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专图 周瑨/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