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动人心魄的生命礼赞 全国军民救助映秀伤员纪实

  5月15日,救援人员向直升机上抢运伤员。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

  5月14日,解放军第42中心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的队员正在四川汶川县映秀镇为伤员做手术。新华社记者 陈树根 摄

  通讯:一曲动人心魄的生命礼赞

  ——全国军民救助映秀地震灾区受伤群众纪实

  新华社记者 李宣良、黄书波、朱映涛

  16日下午1时10分,随着一架军用直升机搭载3名伤员轰然升空,在5·12地震中受伤被收治的映秀镇200多名重伤员全部被顺利运出险境。

  这是人类救灾史上一个奇迹。在道路中断、天候不利、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来自全国各地、全军各大单位的数千军民,齐心协力,尽最大可能、用最短时间谱写了一曲动人心魄的生命礼赞。


  在崇山峻岭间打开“生命通道”

  海拔1000多米的映秀镇,位于213国道的要地,具有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典型地貌特征——山高沟深,崎岖难行。

  5月12日14时28分开始的短短几分钟,永远改变了这个美丽小镇的面貌。在震级高达7.8级的罕见地震中,这里不幸成为震中!房屋悉数被被毁,不足万人的小镇,有数千人被压。对于侥幸逃脱的幸存中,大多伤痕累累。

  生命在呼唤!受伤的灾民只有尽快运出,药品物资只有尽快运进,才能使更多的人幸免于难。

  桥梁被毁、隧道堵塞、道路中断,唯一的希望在空中。可时,浓密的山林、稠密的雾霭,遮蔽了天空,希望在哪里?

  14日8时52分,一阵巨大的轰鸣声穿透山谷中的薄雾,震动着人们的耳膜……在映秀镇中学前广场上守侯了一整夜的数百名群众站了起来,一些躺在担架上的伤员,向着飞机飞来的方向努力抬起了头——生命的救星,4架军用直升机正缓缓而来。

  一箱箱食品和矿泉水被搬了下来,一个个伤员被战士们抬了上去。

  第一个驾机降落的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团长余志荣,家就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就和家人失去了联系。可是,救灾地震后不到两小时,这位有着5000多小时飞行经验的羌族特级飞行员,就和战友们紧急飞往灾区救援。

  “灾民们视我们为生命救星,我们绝不能让他们失望。”他说,震中映秀受灾最为严重,从12日他和战友就试图驾机进入,可由于极端恶劣的天气条件,每次都被迫返航。

  14日,天气刚有好转的迹象,余志荣就驾驶着战机紧急起航。穿云破雾,在川西高原的崇山峻岭间打开了一条“生命通道”。

  食品、药品、帐篷、救援人员……通过这条生命通道源源不断地运了进来;被砸伤、压伤、烧伤的各类伤员刻不容缓地运了出去……

  从14日到16日,余志荣和他的战友在映秀镇这个从来没有直升机降落的地方起降了100多个架,运送伤员200多人、物资3000多吨,开创了中国陆军航空兵这个年轻兵种的新奇迹。

  全中国的力量在这里汇聚

  成都军区的部队来了,济南军区的部队来了,空军来了,武警来了;上海地震救援队来了,山东消防官兵来了,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医生来了……川西深山中的映秀小镇,汇聚着来自全中国的力量。

  从都江堰到映秀,虽然只有短短的48公里,平时开车也许用不了1个小时,但对于震后徒步开进的来自全国全军的救援者来说,却是一次超越生死的“远征”。

  俗话说:“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但“铁军”高炮团团长杨恩红却说:“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我们徒步开进不得不选择最艰险的路段,因为我们是在与死神赛跑。”

  下面是滔滔奔涌的岷江水,上面是摇摇欲坠的峭壁石,脚下是泥泞的砂石和雨水冲刷下来的淤泥……铁军的官兵紧贴着峭壁,鱼贯而行。虽然双手紧紧地扣住石块、树根等一切能抓住的东西,但30多公斤重背囊却使劲地把他们往外拽……

  泥石流和余震总是不约而至,乱石也总是在不期而遇间从身边“隆隆”滚过。拉开队形,快速通过……官兵们一次次化险为夷。只是,许多人的鞋,在快速通过中被沾在了淤泥中。顾不上检又快速向前奔跑。

  意志,能够激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力量。第三军医大学徒步跋涉而来的医务人员中,有一半左右的娘子军。这些平时生活在大城市的20岁出头的妙龄女,平时在城里走一站地,都累得喊腰疼,然而她们却奇迹般地背着药品和被囊走了进来。

  人员越来越多,物资越来越多,救援的力量在这里不断汇聚,不断升华……

  拥有多次海外地震救援经验的国家地震局国际地震救援队在都江堰开展救援后,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了映秀。他们带来了救生犬、电磁生命探测仪、光学生命探测仪、破拆工具等世界先进的救援工具,一进入灾区就大显身手,从废墟中成功地救出10多名幸存者。

  面对连绵的废墟、份碎性倒塌的建筑群,救援队的领队周敏感慨:“与我们参加的伊朗地震、巴基斯坦地震救援相比,这一次的救援难度是最大的,组织指挥是最出色的,救援的效益也是最明显的。”

  守护生命,守护希望

  11岁的张春梅、20对的宋艳梅、40岁的王培兴……当一名又一名幸存着从废墟中被解救出来时,他们心中充盈的不仅是劫后余生的惊喜,还有对党和政府、人民子弟兵的深深感激。

  5月15日10点40分,当在被废墟掩埋3天后的张春梅被上海地震救援队成功救出时,现场数百名等待自己孩子下落的家长呼唤起来——他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守护生命,就是守护希望;拯救孩子,就是拯救未来。

  从都江堰到映秀,从德阳到北川,各地震灾区都将学校里孩子作为抢救的重点,优先安排力量和装备,全力以赴在第一时间展开救援。

  在有上百给孩子被埋的映秀小学,救援工作在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专业地震救援队、武警官兵、军地医护人员,各司其职、配合默契。在现场组织指挥抢救的第三军医大学校长王登高自进入灾区以来,就没有合过一次眼。

  “抢伤员,救活人”成为映秀震中救灾行动的头号任务,守护生命、拯救生命成为参加救援的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

  一个接着一个,越来越多的孩子被从死神手中抢夺了回来。虽然大多数孩子都失去知觉、不能言语。但在地震中与父母失去了联系的张春梅获救后说的话,也许代表他们共同的心声:“听到叔叔们在外面救援的声音,我就有了勇气。我不但要活下来,还要好好地活着。”

  天气的影响,使得运送重伤员的直升机架次一度减少,而聚集在映秀的重伤员却越来越多。参加救援的医务工作者心急如焚——这些躺在露天的重伤员,身体极度虚弱,留给他们的时间也许只有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

  “绝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伤员在我们眼前死去!”从广东赶来的医生王小丹说。她和同事们将自己千辛万苦背进来的被子盖到了伤员的身上,把自己一天仅有的一瓶矿泉水悄悄地放到病员的身边。

  15日晚7时40分,44岁的小学老师董小红从废墟中被抢救出来,而就在5分钟前,当日运送伤员的最后一架直升机已经飞去。暮蔼重重,群山耸立,直升机再飞进来已无可能。

  董小红已经昏迷,被压断的腿已经腐烂。在一边救治的医生王小丹急得流出了眼泪:“救出来不容易,活下去更难。”凡是能用的急救手段都用上了,王小丹还是不放心,一整夜蹲守在董小红身边。董小红终于睁开了眼睛,而王小丹全身已完全被露水湿透……

  灾难中,人性的光辉更动人

  灾难,使灾区的群众更加坚强、更加团结。他们忍受巨大的悲伤和不幸,展开了感人肺腑的自助、互助行动。

  地震过后,映秀镇政府只剩下了5名工作人员。这5名幸存下来的共产党员,全都有亲人遇难。大地还在余镇中不停摇摆,他们就在镇长蒋青林的带领下,一边想方设法与外界联系,一边组织群众展开自救行动。

  映秀镇30多名医护人员幸免于难,他们转身就冲进遥遥欲坠的病房,抢救出全部幸存的病人,又冲进药房,尽可能地将药物搬运出来。聚集到这里的受伤者越来越多,最多时收治了300多人。

  30多名医护人员把失去亲人的巨大悲伤,化作为医治患者的强大动力。连续几天几夜,没有一人休息,药品用完了,他们又把收治的病人一个个转移到救援部队的医疗点,并在那里继续参加救治行动。

  这样的动人故事,每一天都在灾区发生着。灾难中,人性的光辉显得更加动人。

  在伤亡惨重的映秀小学,一位老师和他的妻子在第一时间投入救灾,用自己的双手从废墟中刨出了13个活着的孩子,而自己的孩子到现在还不见踪影;

  一名中年男子,在妻子、两个孩子都遇难后,主动找到救灾部队担负向导,每天在陡峭的山路上跋涉上百里。

  一名米店女老板,在地震前一天刚刚构进了一车大米。这些大米成了灾民的“救命粮”,她从废墟中扒出大米,分发到灾民手中……

  从都江堰到映秀,满目尽是废墟,但是悲痛之余让人更感欣慰。一路上,各种车辆多达数千辆。尽管大部分车主不在,但除了山石砸坏,车辆全都完好无损,没有一个行人打车辆或车里贵重物品的主意。路边的幸存群众,自发地从自己家里拿出食物,送给受阻的外地司机。

  “天灾到来,我们也许无法逃避;但怎样面对天灾,却由我们自己作出选择。”连续几天几夜在映秀组织救灾的阿坝州委书记侍俊沙哑着嗓音坚定地说,“请相信,我们绝不会被灾难击倒!”

  地震发生在下午,正是大多数孩子在学校里上课的时间。在灾区各地,学校因此成为受灾最为严重的地方。

  在都江堰市的新建小学、在映秀镇的映秀小学,教学楼全部被夷为平地,正在上课的孩子们几乎没有逃出来的可能。即便有个别侥幸逃脱出来,也大多受伤。
(责任编辑:曾玉燕)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