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捡来奶粉喂养丧母女婴

  捡来奶粉喂养丧母女婴

  ■新快报特派记者李国辉 余亚莲

  地震中妻子离世,缺水缺食,半月女婴生命告急

  当轰鸣的直升机转动螺旋桨,从映秀镇滨河路旁的草坪上缓缓升上天空时,坐在直升机内的映秀镇汉子赵富军抱着女儿高兴地流着泪向记者挥手道别。

站在记者身旁的赵母也老泪纵横地拉着记者的手说:"娃儿有救了,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现场声音"再过几天,娃儿怕是撑不过了。"

  ●人物档案赵富军

  ●地点汶川县映秀镇

  赵富军的女儿只有17天大,刚有了"赵江文瑄"的名字便遭遇了"5·12"大地震。小瑄瑄的母亲当场被倒塌的房屋砸死,父亲和祖母也被砸伤,但庆幸的是保住了性命。在其它逃出生天亲友们的帮助下,赵富军和老母亲从黑暗的废墟中抱着婴儿逃了出来。然而映秀镇食品用水告急,小瑄瑄一家人靠着捡来的奶粉和冷水喂养了女婴整整三天两夜。

  5月15日上午,记者带着赵富军找到映秀抗震抢险指挥部反映了情况,军官将小瑄瑄和赵富军安排登上当天运送伤员的第一辆直升机,父女二人飞赴成都治疗。

  待哺女婴不知妈妈惨死

  5月14日上午7时许,记者在映秀电厂篮球场临时安置棚采访时看到,一名30多岁的妇女正怀抱着一名襁褓中r的婴儿,哄她进食,婴儿的啼哭声揪人心弦。她身边一位老妪拿着一个脏黑的奶水瓶向婴儿嘴边凑。老妪一脸焦急,嘴里不停说着:"娃儿不要哭,吃奶奶。"抱着婴儿的妇女告诉记者,婴儿是她姐姐的女儿,才17天大,身旁的老妪则是姐姐的公婆。问到女婴的母亲,这位女子神色悲戚地说,"死了!姐死得太惨了,现在娃儿饿了也没人喂",话还未完她已泣不成声。

  女婴的祖母抹着眼泪告诉记者,"没东西吃没水喝,再过几天,娃儿怕是撑不过了。"记者告知她,可以坐直升机出去。她立刻合着双手拜求记者帮助。记者答应了。她破涕为笑,马上去找儿子。

  50米外就是女婴的父亲。他正瘸着右腿挑着两桶水艰难地返回安置点。获知消息后,这位汉子马上放下扁担激动地迎着记者走来。

  他叫赵富军,一个星期前才刚刚给娃儿取了名字--赵江文瑄。他解释说,江是他妻子的姓,取这个名字是为了表示对妻子的爱。

  一瞬间妻子撒手人寰

  赵富军说,他和妻女以及老母亲就住在映秀小学大门前的一栋三层高的楼房里。半个多月前,妻子刚刚生下孩子。

  5月12日当天,一家人吃午饭的时候还在商量给小孩办满月酒。午后,妻子喂了奶水后便坐着休息,女儿则由奶奶抱着。

  突然,地动山摇,房子垮塌。浓浓的烟雾蒙住了一家人的眼睛,他们被埋住了。睁开眼睛后,赵富军发现自己还活着,他急忙呼喊妻子的名字,但已经没人应答。随后,他听到废墟中传来老母亲的声音和女婴的啼哭声,老母亲吞着灰,颤声告诉他,娃儿在她怀里,他心里当即落下了一块石头。

  当时他的眼前有光透过一个洞射进来,他看到了逃生的希望。他大声喊着母亲跟着他一起爬出去。此时,他的右腿被严重砸伤,但他顾不上疼痛,咬着牙拨开碎砖乱木往外钻。半个小时后,他终于爬了出来。起身一看,妻子的一只手伸在狼藉的砖石外面。赵富军哭着喊老婆的名字,但始终没有应答。忍着悲痛,他把老母亲拉了出来。此时,幸存的亲戚和邻居见状也顾不上还会不会地震上前帮忙。

  赵母和小瑄瑄终于也爬了出来,赵母的身上多处被砸伤,小瑄瑄安然无恙。那一刻,他悲喜交集,"老婆可能没命了,我该怎么办啊"。

  废墟里捡奶粉喂养女婴

  幸存的赵富军及老母亲被安置到电厂球场。用木板拼凑搭建了个木棚,一家人就这样住下来。妻子被埋了,没有奶水供应,小瑄瑄随时可能殒命。赵富军便和老母亲以及妻妹在废墟里寻找奶粉,他们拿着棍子一处一处地在原来商铺的坍塌地点刨挖,终于在第二天找了一袋沾满了灰尘的奶粉以及一个奶嘴瓶。

  "找到奶粉时,我很高兴。这是娃儿的救命粮啊!"赵富军说,然而映秀断水的情况又让他感到凄苦,为了找到清水,他拖着肿痛的右腿到处找,后来在乡民的告知下在一座山里找到了一眼山泉。靠着一点奶粉、生火烧水,大人们就这样把小瑄瑄喂养了三天两夜。

  记者协助父女飞离灾区

  当天上午7时30分,记者带着赵富军父女找到了映秀抗震救灾指挥部。在记者诉说了情况后,指挥部的一名军官当即拍板,要尽快把幼儿送出去。"你不要着急,今天上午就有直升机抵达映秀运送伤员。我们会将抢救小孩和老人放在第一位考虑,一定会把你的女儿带出去的。"军官的一番安慰让赵富军欣喜万分,他和老母亲只能用不停鞠着来表示感激。考虑到孩子太小,军官同意赵富军同行。

  上午9时许,第一班直升机降落后,赵富军抱着小瑄瑄登上了机舱。

  赵富军父女目前已在华西医院接受治疗照顾。

  母亲举牌寻亲四天四夜

  ■新快报特派记者 牟晓翼 王华平

  ●现场声音“妈和妹妹在找你们!”

  ●人物档案张兰

  ●地点绵阳

  “妈和妹妹在找你们!”在九州体育馆的每个角落,几乎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则寻人启事:“寻北川亲人,邓刚、邓波、谢红梅及侄儿。”在体育馆的旗杆下,一位年近半百的老妇举着这张寻人启事,在人群中焦急地四处张望。她叫张兰,她的丈夫、儿子、儿媳和侄子都在震后失踪。

  5月12日中午,45岁的张兰在北川县城的家中做好了午饭。丈夫邓刚吃完后便和儿子一起去了一公里外的门市部;儿媳谢红梅送侄子去幼儿园。张兰收拾完碗筷,便坐下来看电视,谁知5分钟后,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当跑到已成废墟的门市部时,张兰失声痛哭,任凭她怎样呼喊,都没有任何回应。不久,老乡带来的消息让她又一次近乎崩溃:儿媳和侄子所在的幼儿园,也已经坍塌……

  唯一让张兰感到欣慰的是,她在九州体育馆内见到了唯一的亲人:22岁的女儿邓艳萍。地震发生时,邓艳萍所在的工厂厂房应声而塌,邓艳萍被困废墟之中,所幸只受轻伤。

  母女相见,抱头痛哭了十几分钟才渐渐平静下来。“见到你爸爸了吗?见到你哥哥了吗?见到你嫂子了吗?”面对母亲一连串焦急的询问,邓艳萍痛苦地摇了摇头。“找!一定要找!”

  从13日开始,张兰不吃不喝,每天早上一大早爬起来,走到旗杆下的寻人处举牌,遇到询问者,她都要描述一番自己亲人的长相。当得到摇头的答复后,她再把希望的目光转向下一位询问者,一直持续到半夜。

  16日的下午,已站了近四天四夜的张兰,双眼因劳累和哭泣而肿胀不已,头发一片灰黄色。但她仍然在人群中寻找着希望:“他们不会有事的,我相信。”

  12日起,我们就是一家人

  ●现场声音"有需要就到第一个帐篷找我。"

  ●人物档案普通的中年男子

  ●地点汉旺镇

  震后的汉旺镇。东汽中学灾难现场的对面,站满了等待消息的学生家长,他们有的神色惊恐,有的不间断地呼喊孩子。更多的人,则在默默地盯着搜救现场的一举一动。

  15日晚9时40分许,救援队员、武警总医院医务部主任侯世科向指挥部报告:仅东汽中学一处已经成功营救42名学生生还,而且,搜救队员又发现5个存活者!

  记者着急把这个好消息报道给所有关心汉旺灾区的人们,匆匆赶回驻地发稿。路过东汽体育馆前的塑胶操场,只见操场上停放着许多白色的塑料布包裹,粗略数一下,有100多个。这时一个身穿东方汽轮厂厂服的人走过来说:"那是地震遇难者的遗体。"

  "你现在这边做什么呢?"记者问。

  "我义务帮助警察同志晚间巡逻。"这位中年人答。

  "希望你的家人都平安。"记者说,这是进入灾区以来我们一行人对灾区群众最真诚的问候。

  "我父亲被砸死了,现在还埋在楼里;14岁的女儿也……"中年人的声音低沉下来,他用手指了指操场上的临时停尸场:"就在那里。"

  "对不起……"记者为自己问话唐突而心生不安。

  "没什么,感谢你们来帮助我们,我是自愿来帮着做点工作的,现在这个时候!"中年人说。他又补了一句:"从12日起,我们就是一家人了!"

  "有需要的地方你就到第一个帐篷找我。"这个汉旺镇的普通居民,继续打着手电筒向前巡逻去了。

  乞讨老人百元碎钞凑整义捐

  一毛两毛凑成一张百元捐款

  ●现场声音"为灾区人民……"

  ●人物档案徐超(音),乞讨为生

  ●地点南京

  一位老人端着乞讨用的碗,哆哆嗦嗦地从口袋里掏出5元钱,放进募捐箱,念叨了一句:"为灾区人民……"这些天,南京各界人士纷纷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捐物,这其中,有多位平日在街头乞讨度日的老人们的爱心。

  15日中午12点,一名约60岁的老人来到了募捐点,他头发花白,穿一件打满补丁的蓝色衣服,衣服下摆已破烂,脚上穿一双破烂的凉鞋,手中还拿着一个讨饭碗。

  之后就是前文提及的一幕。

  工作人员愣住了,还没反应过来,老人已经离开,"他好像很累的样子,步履蹒跚,看着他的背影,我就想哭。"

  本以为这就是捐款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谁料,下午3点,老人再一次出现,这次,他掏出了100元,塞进了募捐箱。"这次可把我们惊呆了!"工作人员赶紧拉住老人问情况,老人才解释,"我上午就想多捐一点,但钱太零碎了……"老人的普通话很不标准,费了很多口舌后,工作人员才明白,老人本想多捐一点钱,但身上全是讨来的一毛两毛还有一些硬币,不好意思拿出来,特地利用中午到银行将全部零钱兑换出一张100元。老人一直唠叨说:"灾区的人比我更困难,他们的生命都受到威胁,不容易啊!"

  工作人员好说歹说,老人总算留下了他的名字:徐超(音)。

  这一刻,奉献爱心不分彼此,同胞有难,任何国人当义不容辞伸出援助之手。这些乞讨老人站在那里,依然是一个大写的"人"。

  有人吗?还有人吗?

  ●现场声音"只要老百姓提出来,我就要去探测。"

  ●人物档案袁兴明,重庆市消防总队特勤士官

  ●地点北川

  这是一项并不复杂的工作,打开生命探测仪,然后查看数据;这又是一项重如泰山的工作,手里握着异常脆弱的生命,稍不注意,这些脆弱的生命就会像握在手里的瓷杯一样,落在地上摔碎。

  但是,他绝不会让"瓷杯"落在地上。面对每一声细若游丝的呼唤和生命信号,他总会准确地确定位置,然后组织大批人员和机械设备迅速搜救。即使埋得再深,他和他的战友们也不惜一切。

  他的名字叫袁兴明,是重庆市消防总队特勤士官。

  5月12日大地震发生后,距离县城1公里的北川中学,是各方营救人员的焦点。这个中学共有3013名师生,大部分师生被埋于废墟之下。

  5月15日下午,北川县一位女孩子找到消防抢险人员,她说在北川中学B座下面听到了有人敲击钢铁制品的声音。袁兴明不敢怠慢,他下到B座的最深处,用耳朵倾听动静,周围的人也屏住呼吸静听。这时候,第五层上的积水一滴一滴地落到了第三层的钢管上,发出当当的声音。他问那个女孩子听到的是不是这种声音,女孩子也说不清楚。袁兴明就趴在地上,对着楼下细小的空隙连声呼喊:"有人吗?"但没有任何回应。他没有放弃,绕着B座,不断地俯身倾听并询问,却一直没有回音。他还是没有放弃,最后,他又把生命探测仪一遍又一遍地放在楼下的空隙中,并叮嘱别人屏住呼吸,别发出任何声响。遗憾的是,生命探测仪还是没有收到任何生命信号。

  袁兴明说:"B座已经用生命探测仪测过很多遍了,而且还使用了搜救犬。但只要老百姓提出来,我就会不厌其烦地去探测。有时候,老百姓有幻觉,感到底下的孩子还活着。但我们绝不能认为这是幻觉,而是要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愿望。"

  “有一丝希望就要坚持。”

  ●人物档案郭玺,台湾达华国际股份公司董事长

  ●地点北川

  “这里可能还有5名生还者!”16日下午1时50分许,在北川中学的救援现场,正手持生命探测仪在废墟上搜查的台湾志愿者郭玺大声叫起来。

  救援人员一下子凑了过来,探测仪的信号显示,北川中学教学楼七层主楼废墟下有5个生命磁场的迹象。人们立即开始在机器指定的范围内搬运瓦砾、实施救援。

  郭玺来自台湾达华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地震发生后,公司派出5名志愿者,并带上了两套探测仪器——生命探测仪和生命侦搜器。

  “这两套仪器我们在1995年的大阪地震和1999年的‘9·21’台湾地震中使用过,有效提供了救援。”郭玺说。同样在现场救援的达华公司总经理岳黛萍介绍说,生命探测仪和生命侦搜器,分别利用心跳产生的超低频以及热感应原理,搜寻灾难中的幸存者。

  不到半小时的搜救,他们就在被认为生还希望渺茫的主楼废墟中找到了生命迹象。

  “有一丝希望就要坚持,哪怕挖到明天也要挖。能多救一个就多救一个!”岳黛萍说,“尽管已经过了最佳抢救时期,可是任何奇迹都有可能发生。”

(责任编辑:赵健)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