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 > 四川汶川发生7.8级大地震最新评论

国际抗震救灾借鉴 需重视及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

  《瞭望》文章:国际抗震救灾借鉴

  日本、伊朗、印尼、巴基斯坦都是地震多发国家,近年来也都发生过破坏力极大的强震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皇甫平丽 驻东京记者何德功 驻德黑兰记者梁有昶 驻雅加达记者赵金川 驻伊斯兰堡记者荣守俊李敬臣

  包括地震在内的自然灾害,几乎每时每刻都会在地球的每个角落上演,不少国家在抗震救灾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值得重视的经验教训。

  专家眼中的美日经验

  日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王锦说,美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值得中国借鉴,在危急事件处理方面有完善的法规如“联邦应急计划”,又有总的协调管理部门。

  常设机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是一个总的协调管理部门,能在危急事件发生后协调全国各部门,能够跨机构跨地域统一行动。该部门1979年4月在卡特总统的提议下成立,“9·11”事件后被纳入新成立的美国国土安全部。卡特里娜飓风后,布什总统于2006年签署了《后卡特里娜应急管理改革法》,将该部门提升到在紧急状态下能直接对总统负责的地位,并扩充了其规模,目前该机构有2600多名全职人员,每年80.2亿美元的预算。这保证了该机构在没有紧急事件时不被边缘化。平时该机构主要做救援培训的工作。其下属的灾害医疗体系小组、城市搜救与营救小组、机动紧急支援小组和灾后埋葬行动反应小组等都有培训和训练。

  而美国的“联邦应急计划”,最早发布于1992年,并在1999年4月进行了修订,2003年正式启动,几经修改后,目前已是联邦政府应对灾难事件的基本法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问题专家刘军红告诉本刊记者,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日本人已经创造出一套“藏之于民,官民结合”的地震灾害反馈机制,这种机制不流于形式、不干扰平时的生活,但一旦灾难发生又能迅速有效地运转。

  一旦地震等灾害发生,日本政府就迅速启动救援机制,关键的是有一批地震情报员,能够迅速把地震灾情、损失情况等资料汇集上来。日本的自卫队也都受过全面的救援训练,一旦灾害来临反应非常迅速。毕竟地震发生后的24小时以及72小时之内是最关键的,救人要越早越好。

  日本的地方政府和社区机构里的人员也都接受过地震、洪水和海啸等灾害救助的训练。一旦灾害发生,他们立刻带上全国统一设计的袖标,拿上喇叭,以“志愿者”的身份开始赈灾工作。

  日本的老百姓也很有防灾意识,一旦地震警报响起,他们会立刻带上吃用物品跑到附近的学校去。日本所有的学校建筑都必须是绝对抗震的,这些学校一到灾害发生的时候就全部开放,成为赈灾中心和避难所。日本去年出台新的《建筑物法》,对民宅等建筑物在抗震和寿命等方面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副所长马俊威从细节上介绍说,日本防灾措施很到位,每年都会举行防灾演习,一般日本人对如何应对地震都心里有数。例如,地震来临时一般让人钻到桌子底下,但日本人还会同时将凳子45°角撑在桌子边上,以增加桌子的支撑。此外日本很多住宅、酒店和公寓都有一种应急手电,平时就插在隔断手电电源的桌子旁,这保证手电内的电池不会腐烂,而一旦灾难来临拔下就可以使用。

  类似的细节很多。比如日本因为木质结构的房子较多,地震后容易引起火灾,灾民容易被大火引起的烟雾熏死,因此日本人家中一般都会备有防烟雾口罩。再如,日本很多房子都有铁楼梯,灾难时可以成为逃生的通道,还有一些配备了软式绳梯。日本的建筑在防震方面标准很高,一些高层建筑都有先进的抗震技术。大型的建筑物也都设有非常门和非常通道。

  日本的救援人员配有先进的设备,如生命探测仪、夜视仪和热感仪等。他们的工具如液压钳、千斤顶和切割工具,不仅结实耐用而且能做得比较轻便,方便携带。

  日本防灾救灾的有效体制

  日本早在1951年就出台了《灾害对策基本法》,通过法律明确政府、地方行政当局各个部门的职责,并建立了必要的防灾体制。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道义行动纳入法律义务范畴。平常各部门按预先制定的防灾计划进行防灾训练,筹备防灾物资,建设防灾设施,在灾害发生前后,中央政府、都道府县和市町村都要组成灾害对策总部。发生异常严重的自然灾害时,要设立紧急灾害对策总部,部长由首相亲自担任。关于灾害的应急对策,《灾害对策基本法》都有明确规定,如灾害的信号、信息的收集、警报的发出、消防救助措施、受灾儿童的教育、保健卫生和清扫防疫、防止犯罪、维护秩序、紧急输送等,其中对各灾害对策总部和各组成部门的权限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

  日本非常重视灾区灾后重建。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各级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对灾区重建负有责任,必须根据法律和防灾计划重建灾区。在资金方面,国家负担重建灾区的全部或部分费用,负责分配费用的大臣根据都道府县知事的报告、地方公共团体提供的资料和实地调查结果进行分配,分配时必须做到公正、稳妥和迅速。大臣在决定灾区重建费用时,必须考虑到灾害可能再次发生,并提供对有关设施进行改良的费用。在制定分配费用标准时要向中央防灾会议报告。灾后重建的资金来源包括国家财政、地方公共团体的灾害对策基金和金融部门提供的贷款。

  日本传播最迅速的就是地震信息。国民及时掌握灾害情况,可尽快采取措施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只要感到地震,一两分钟之内电视上就会打出字幕,说明震级、震源和地震区域。对于稍大的地震,电视台会停播节目,插播地震消息。日本气象厅也会随时通过电视发布海啸和余震预报,并反复举行记者招待会说明情况,回答人们关心的问题。受灾地区的市町村可根据气象厅的预报决定防范措施,并及时通知本地居民。

  遇到特别严重的灾害,中央防灾会议主席——日本首相会通过预先设置的特殊信号和电视台、电台发出避难警报。一般的灾害由市町村防灾会议发布避难警报。日本《灾害对策基本法》规定,发布灾害警报时,可利用一切通信设施,广电部门必须予以配合。

  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日本有志愿者文化传统和志愿者登记网络,遇到灾害时一呼百应,行动迅速。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时,大批志愿者先于政府救援部门到达灾区并迅速展开救助活动。神户市政府官员说,如果没有这10万名志愿者,阪神大地震的伤亡人数会更多。2004年10月新潟大地震时,日本也出动了数万名志愿者。

  志愿者的经济条件和可参加活动的时间在登记时都写得一清二楚。志愿者们很有组织经验,灾后救助工作有条不紊,有效地减少了地震灾害的经济损失,并能够对受害者给予精神上的慰藉。

  日本防灾通信手段有互联网、手机短信、有线电视、无线局域网等,防灾负责机构可通过各种手段把信息发送到每个人的手机上。如果通信基站在地震中受损,可通过车载通信设施组织救灾。基层组织通过电话等手段确认每户的受灾情况并及时上报。

  根据有关条例,社会公共部门在灾害发生时有义务全力救灾。如《东京都震灾对策条例》规定,社会公共部门必须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对防灾和灾后市民生活恢复正常等尽最大的努力。因此,日本的电力、煤气、自来水公司、通信、交通等部门都有各自的防灾体制,地震发生时既可各自为战,尽全力恢复本部门正常运转,又能在地方官员的组织下统一行动,以最快的速度全面恢复灾民的生活。

  来自伊朗巴姆大地震的启示

  伊朗处在活跃的地震带上。近年来伊朗发生的最严重地震是2003年12月26日的巴姆地震,有3.1万人丧生,约占该城人口的1/4。

  巴姆地震只有里氏6.3级,但造成了大量人口丧生,70%以上的房屋被毁。专家认为,此次地震死亡人数如此之多,主要与灾区的建筑物类型及地震强度有关。

  首先,当地多为土坯房屋,抗震能力低。强烈地震造成土坯墙坍塌,房顶整体下落,粉碎性倒塌未给被掩埋者留有任何空间,致使大量的被掩埋者在震后数小时内便窒息而死。从救援结果看,仅在地震发生后的最初几个小时能够救出幸存者,次日挖掘出来的基本上都是尸体。

  其次是震源浅,地震释放出的能量相对较大,震区直径十公里范围内的房屋全部倒塌。

  再有,当地人口密度较大,加之地震发生在清晨,绝大多数人尚在睡梦中,灾难发生时来不及逃生。

  伊朗发生地震灾害后紧急投入救灾的机构包括伊朗红新月会、消防队、军队、民兵和当地救援组织。所有这些机构均由紧急事务委员会统一指挥。供血部门也会马上组织起来,呼吁人们积极献血。

  强震之后,如何避免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的爆发、维持并恢复社会秩序、保障幸存者的基本生活需要等,都会成为震后灾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巴姆大地震为例。震后发掘出大量尸体,由于时间紧迫,许多尸体已不能清洗处理,工作人员不停地喷洒消毒药剂以防止病菌扩散。为防止出现疫情,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建议人们戴上手套和面罩。

  同时,巴姆地震灾区的自来水系统被禁止使用,灾民可以通过供水车等获得干净的生活用水。当局还将巴姆地区划分为12个区,每个区都有专门的政府官员负责监控卫生状况和环境问题。

  如何保障基本的社会治安、保证救援物资送到灾民手中,是当年巴姆灾区面临的另一挑战。震后不久,巴姆开始出现偷窃或持枪抢劫事件,目标包括救援卡车、投送的救援物资和商铺等。在治安秩序开始出现混乱迹象的时候,当地警察在街道上鸣枪示警以制止大规模抢掠的发生,同时在多处设立临时警局,维持社会治安。

  由于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伊朗平时比较重视地震的教育和研究工作,对预防地震也有不少措施。按规定,伊朗全国的中小学每年都要举行为期一天或两天的应对地震灾害的培训活动,深入了解有关地震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也要接受相关的地震知识教育。伊朗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也定期组织有关教授、专家和学者进行地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相关的学者也为教育机构和公众撰写和翻译了大量有关地震的文章和书籍。

  印尼灾后强化预警设施

  印度尼西亚近年来频频遭受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袭击,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痛定思痛,印尼政府加大了防范天灾的工作力度。

  一是加快建设海啸预警系统。印尼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活火山,总数达到129座。在火山活动和地壳变化的相互作用下,大多数发生在海底的6级以上强震都极有可能引发海啸。在亚齐地震引发海啸以及西爪哇和中爪哇地震引发海啸后,印尼政府意识到加强监测和预报的重要性。印尼科学院评估认为,虽然海啸预警系统对预防地震作用有限,但在减少人员伤亡方面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亚齐海啸后,印尼计划在2009年初完成建立海啸预警系统。苏西洛总统前不久表示,将把计划提前到2008年年中完成。根据施工进展情况,可望实现兴建120个海啸预警系统的目标。印尼政府还在全国所有海岸线修建了585座预警塔。

  二是加强和完善报警系统和通报机制。苏西洛指示地方官员,力求尽快制定在第一时间内向民众发出地震或海啸报警的固定程序,并展开预防灾难的训练。要求地方领导人建立与民众交流的机制,设立每天24小时戒备状态岗哨,持续监测和收集地震和海啸的信息。

  印尼交通部与气象和地质部门研究决定,在预警设施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将通过手机短信、电视和收音机等途径,在地震发生4分钟后向民众快速发布关于地震和海啸的信息。此外,气象和地质部门还直接向警察总部通告地震和海啸信息,通过警方将消息迅速传至各地政府。

  三是居民如何自救和疏散成为关注重点。气象和地质部门官员要求,高楼防震功能必须提高,应安装监测地块移动的加速器和疏散居民的设施。高楼管理部门也必须进行预防地震的培训。印尼今年上半年在巴厘岛举行了应对地震和海啸的避难演习。专家还建议每个地区都成立戒备系统,研究和筹划如何在灾难发生时成立救护组,如何进行疏散以及怎样安置难民等。

  由于各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印尼防灾救灾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包括救灾法规和应急机制等。

  巴基斯坦应对大地震之策

  2005年10月8日上午8时50分左右,巴基斯坦发生里氏7.6级大地震,震中位于首都伊斯兰堡东北90多公里处的山区。地震波及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区以及印度和阿富汗部分地区,伊斯兰堡震感强烈。巴控克什米尔首府穆扎法拉巴德市有1/3房屋垮塌,另有1/3房屋严重受损。由于地震强度大,且地震发生时正好是上午刚开始办公时间,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统计,大地震造成7.9万多人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多亿美元。

  地震发生后,巴基斯坦政府迅速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立即向灾区派出军队。地震发生后,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立即下令向灾区派出军队,巴政府成立了由总理挂帅的救援委员会,24小时跟踪局势发展,为抗震救灾赢得了时间。

  由于位于震区的政府办公楼以及医院等建筑基本上都被摧毁,很多政府官员和医护人员在地震中丧生,因此震后当地没有人能够组织和领导有规模的自救和救援活动。一些在地震中侥幸脱险的人因缺乏组织和领导,面对灾难,不知所措。繁重的救援工作只好由同样在地震中受到重创的当地驻军承担。

  巴军方先遣人员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克服重重困难进入灾区。随后,工程兵打通了从伊斯兰堡到地震灾区的东西两条道路,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得以抵达灾区。军方与当地警察共同担负起了维护灾区治安的工作。

  ——最大限度地利用直升机开展救援工作。大地震发生后,灾区陆路交通和通讯全部中断,外界救援人员和物资无法抵达灾区。为此,巴军方调集了全国几乎所有的运输直升机投入救灾工作,一些西方国家也派出直升机“参战”,美国甚至抽调在阿富汗执行反恐作战任务的多架CH-47“支努干”大型运输直升机参与救援。巴军方利用直升机把救援人员和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达灾区,又将重伤者运到伊斯兰堡和拉合尔等大城市进行治疗。就当时情况看,如果没有及时调集大量直升机,地震造成的损失将难以想象。

  ——充分利用国际援助。面对百年不遇的强烈地震,巴基斯坦立即向国际社会发出救援请求。为让国际社会了解灾区情况,穆沙拉夫亲自陪同外国记者到地震现场,通过国际媒体向全世界发出呼吁。之后,包括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内的多国救援队、联合国机构、非政府组织等,纷纷前往地震灾区协助救援。

(责任编辑:马涛)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