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春阳星期六北京下着细雨,西单的图书大厦前,市民们冒雨默默排成长队,自愿为地震灾区献血。这次地震灾难使整个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使全社会成员骤然之间走近并言行一致起来。人们互相有了共同的哀伤、共同的话题、共同的焦虑和关注,也有了共同的责任。
我想到了不久前进行的、以及目前仍然在继续的奥运火炬传递,中国的民众在心态、言行上的一致。
地震发生后,正在国内进行的奥运火炬传递,在传递沿途宣示奥林匹克精神的同时,也把对灾区人民献爱心和捐款的内容捆绑在一起。一场全体国民共同参与的爱心活动自发地掀起,涵盖了中国社会每个阶层的民间捐款、捐物,其中捐助的资金已经超过三十亿元人民币,占到了一个相当大的比例。许多民间团体、大企业还派出了自己的救援志愿队伍进入灾区抢险。有位灾民一气煮了3000个鸡蛋,送给救灾的官兵。全国形成了“官”民拧成一股劲,合力抗震救灾的局面。这种局面,是中央提出的“必须举全国之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的基本保障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全民自发的爱心行动和参与,既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还不仅仅如此。应该说它反映出了全体国民对党、对政府的密切合作态度和心情,表现了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领域的合作管理,表现了公民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主动积极地参与。这使我想到了专家们说的中国特色公民社会的兴起。想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亲民、爱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
国民认同的典型标志,是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是对公共事件的言行和态度。这种参与的积极性和它带来的良性结果,必须以信息的透明和“官”民的有效对话和良性互动做保障。说信息透明,这次地震灾难发生,国内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短信已经做够做足,让全民知之;对国外媒体记者前往灾区的采访,也迅速反馈,提供种种方便条件。“官”民的对话和良性互动,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已经做出了楷模和表率,主席和总理每天在灾区的言行,和灾民、孤儿、伤病员、军队官兵、自愿救援者的对话…,这些,都极大地鼓舞、调动着国民参与抗震救灾的热情,形成了广范的民意,形成了方方面面的共识。
敏锐的国外媒体,已经注意到了这次抗震救灾中中国社会的这个新动向。美国《洛杉矶时报》以“中国民众为地震灾民募集援助”为标题报道:民众纷纷捐款出力,许多组织和团体也迅速地参与到救灾活动中,这凸现中国近年来在这个领域出现的一个根本性转变。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说:冒险救灾的军人称为“最可爱的人”,成千上万活跃在灾区的志愿者,在我看来,其实也是“最可爱的人”。
公民社会反映出,中国在持续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发展中、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全社会以及它的成员已经一步步的成熟和成长。学者俞可平认为公民社会的实质是:公民与政府的良好的合作,政府与公民合作来管理这个社会。
所以,这次在巨大的地震灾害面前,全体社会成员、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把国家、把这个社会看作是自己责任的共同体、安全的共同体、价值的共同体、文化的共同体、信念的共同体、利益的共同体……。所以,他们参与、他们投入、他们合作、他们奉献、他们尽责。
(责任编辑: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