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心理月刊
心理专家提醒 :媒体报道也可能给观众带来心理创伤
《心理月刊》记者张茵萍报道:自5•12地震灾害发生以来,全国各媒体都在积极关注灾害进展及灾区人民现状,使更多的人了解到灾害现场的真实情况,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灾害救助当中。
吴薇莉说,现在有些媒体报道非常真实地呈现了现场满地瓦砾、尸体的惨烈景象,有些没有到过灾难现场的人,通过媒体报道看到这些景象,也会形成了心理创伤,会有创伤反应——比如创伤画面不断“闪回”,感觉紧张、难受。从观众的心理防护角度有所考虑,她建议媒体对现场进行报道时,不要过度渲染那些过于惨烈的镜头、场面,对于可能引起观众创伤的照片进行筛选。
她认为,媒体应对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的呈现比例和度有所把握。知道救援人员已经修通通道,正在徒步前进奔赴灾区……这些信息都会增加幸存者的生存动力,也都会给亲属带来希望,使他们情绪稳定,也使整个社会情绪稳定。不过,全部是全力救助、感恩场面,全部是正面报道也不能带来最好的效果,反而会削弱周围人道救援的积极性和力度。
吴薇莉告诉记者,今天(5月17日)已经是灾难发生的第5天了,她所在的救助中心电话几乎要被打爆,四川各医院都希望能有心理专业人员给他们的护士、医生、病人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心理问题已经显现。她建议媒体,这个时候应该增加对于危机干预机构、危机救助措施的报道,增加人们心理应激基本常识的报道。比如,让更多人了解,恐慌、焦虑、自责、后悔等情绪都是灾难之后正常的反应,不要因此产生新的恐慌和焦虑。指导人们正确应对个人心理危机。
如今,通过MSN、博客、短信,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媒体,我们在这当中应注意什么?吴薇莉说,最重要是信息的正确性,避免错误信息传递。前段时间成都出现恐慌,全城哄抢水、食物,到银行取钱,处于非常混乱的状态,就是因为信息的误传。她说,“不传谣,不信谣”说起来简单,但是有时我们不知不觉中就会去做。当我们得到信息时,首先要让自己停一秒钟,去判断,然后再反应,而不是本能地直接反应。
作者:《心理月刊》专家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