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心理月刊
“我们在行动”案例1
西华大学国防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
《心理月刊》记者张茵萍
5月17日下午,《心理月刊》专家组一抵达成都,就来到西华大学,施琪嘉、徐凯文、吴薇莉对该校国防生进行了团体咨询。
12日地震灾害发生,第二天就有31名学生被派往救援前线。这些学生大概十七八岁,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灾难事件,他们在前线的任务主要是抬尸体——抬出来的几乎没有存活的。几天后撤回学校,大部分人有了心理反应。警觉性非常高,一点风吹草动就以为是地震了,拒绝住在房间里;有人脑海里不断“闪回”恐怖的画面;有人老是会闻到奇怪的味道。不过,做过许多北大学生心理干预的徐凯文认为,这些学生经历的事件比北大学生大,但是症状却要轻,这与同学之间的互相支持、整个社会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氛围有很大关系。
专家将学生分三组做了团体咨询。咨询过程用了四个步骤:
1、 建立关系。所有的人自我介绍,专家可以从中了解每个人的性格,是个评估过程,也是专家与学生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前奏。
2、 引入正性感情、图像。经过这些事,看到如此多生命丧失,生命如此脆弱,可能会动摇一些人基本的人生价值。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些正性的资源,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将其强化。专家往往会问,最无助时会想到什么人、什么事,很多学生会讲,想到爸爸妈妈、亲朋好友……
3、 处理坏的记忆。学生在专家的带领下做“思维保险箱练习”。就是把这些天经常出现在脑海里的挥之不去的负性的画面、想法、情感,放入想象中的保险箱里,锁起来。这样做,可以减少失控感,日后再处理创伤时也可以更有的放矢。
4、 再次巩固正性情感思维。专家询问学生,在这次灾难中有哪些美好的事情?学生们回忆:大家前所未有的团结、互助;有荣誉感,他们回来时几百个同学穿着军装列队欢迎他们;能在这么糟糕的情境当中都经受住了,觉得自己像男子汉,很骄傲;他们觉得自己做的是好事,勇敢地去做了,做的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