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抗灾就是战争三军用命 重建即为养息民为邦本

    抗灾就是战争 三军用命

  重建即为养息 民为邦本

  对于复兴进程中的中国而言,汶川特大地震就像一次最终可被战胜的伤寒,逼出了全中国绵延不绝、愈积愈厚、势大力沉的抵御内力。

这样一次抗震救灾的生死搏斗,是对中国复兴的一次磨砺,也是对国家肌体的一次锤炼。尽管有数万生命抱憾而逝,尽管许多家庭因此破碎,尽管无数家园成为废墟,但是,经此一役,中国的国家肌体必将变得更为健康和强大,那些遭遇种种创痛的同胞也应该能够在全社会的相伴相携之下,坚强地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告慰地下的亲人和朋友。

  也许中国预防灾害的体系还有诸多改善之处,也许以后学校的建筑应该非常坚固,也许抗灾的知识普及和基本建设应该投入更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不过,在有所省思、力图改善的同时,有必要首先珍惜目前已有的颇有成效的抗灾机制,有必要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已经很好地理解中国的国家肌体中蕴藏的力量?

  此次抗震救灾是在信息全面公开、现代传媒全天候报道、民众意见顺畅表达的条件下展开的。这是中国抗灾史的一次意义极为重大的变革,而这次变革的关键性作用,并不是改变了中国救灾的整个行动机制,而是促使中国的救灾机制能够得到真正的不折不扣的践行。这种政治性的救灾机制的核心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子弟兵要真正把人民利益与安危放在第一位;二是整个社会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说到底,信息公开促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机制能够在救灾中真正运转起来,并发挥支柱性作用。

  汶川地震发生后,正是由于对严重灾情和中央政府及时救灾的报道,激发了海内外华人的极力相挺的热情,不仅同情受灾同胞,或慷慨解囊,或踊跃献血,或积极成为志愿者,而且非常支持政府的抗灾行动。社会公众了解灾情越多,对救灾行动的艰难之处了解越多,支援救灾的热情就越高。

  目前志愿者之踊跃,相信在未来数年的灾区重建进程中,这种热情仍然会以相当的韧性得以延续。已有海外媒体注意到,抗灾期间中国网民已经成熟起来,不仅把互联网变成集体疗伤的平台,而且自觉抵制谣言、抵制诽谤、鉴别欺骗性募捐,自发维护社会秩序。

  民众这种对国家和同胞的自然情感,虽然不属于理性范畴,但力量却极为惊人,也可催生社会性的理性行为。国家公民的这种自然情感,是国家权力的正当性的真正来源,也是对政府和军队抗震救灾行动的极为重要的推动和监督力量。

  此次抗震救灾,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余震犹存的抗灾一线,以年近古稀之龄连日奔波劳累;数十万参与救援的部队官兵、公安干警、预备役民兵、医生护士、政府官员,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人民政府”、“人民子弟兵”、“人民卫士”等等话语的真实政治涵义。有海外媒体感叹,近二十多年间,这些话语越来越多地被质疑,但是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中国最有效的动员模式、激励方式,竟然还是存于那套话语体系之中,在鼓舞士气、凝聚民意、激发情怀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政治话语不是形式、不是套话,而是执政者坚持的信念。其实,这套话语包含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那就是执政者只有来自于民众,并且为民众服务,才能得到大多数公民的最广泛支持。

  对于中国整个国家权力体系来说,无论强度还是烈度,此次抗震救灾都不亚于一次重大战争。在承平日久的市场时代,这样一场战争无论对国家、社会还是公民,都是一次残酷的洗礼。中国终将在这场信息公开的抗灾战争中成为胜利者。这场战争的胜利,属于中国政府和军队,属于中国人民,也属于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我们的期望在于,国家权力和人民在这场战争中的相互砥砺,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继续发扬,照亮中国国家制度建设的未来行程。

(责任编辑:张庆龙)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