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场上小灾民终于笑了出来,笑声很甜很甜 |
每天早上都是志愿者把早饭送到安置灾民的寝室内,并亲自给灾民乘饭。 |
自从12日的那场地震开始,68岁的赵正旭老人几乎每天晚上都做同一个梦——地震的噩梦!“现在心很虚,一有动静就以为地震又来了,有好几次因为窗户被风刮动了下,我就冲了出去!”老人至今仍心有余悸。
地震前的老人赵正旭一家生活殷实,所在的龙门山镇宝山村,全村700多户有80多户经营农家乐,老人家的店叫“赵师休闲庄”,这是全家收入的主要来源。
昨日凌晨彭州刚刚经历了一场暴雨的冲刷天气放晴,气候分外清新。7:40分记者来到老人所在的安置点。一进大门,便有人上前询问,确认记者身份后方放行。从大门看进去,依次是志愿者、赈灾协调小组、医疗点,捐助及物品分发点等四个办公点,已经有人在忙碌着。五层的教学楼走廊各有一些灾民进进出出,一层的台阶上摆放着一台21寸的彩电播放着有关地震的新闻,台阶下20多名灾民专注地看着。大约三四十个教室,灾民门除了讲台的位置空出外,席地而铺的铺位将教室围成一个U字形,绝大多数是军用被,下面是一层隔雨布。讲台内侧拐角的地方有水龙头,教室的窗户有的打开正在进行通风,教室内没有难闻的气味。学校的操场上几个孩子在玩耍着,大人们多在教学楼下面的院子里,教室内几个人一起聊着天,那些用来锻炼的器械显得很孤独,没有人玩。教学楼旁边的厨房大门上写着禁止非工作人员入内,一些带着志愿者牌子的学生进进出出,手里拎着整袋的馒头。旁边萝卜、黄瓜、莲花白、土豆等分门别类的堆在草地上。厨房对面是一排水龙头,可以容纳近20人同时使用,距其2米远一大一小两个铝盆里面盛满了水,大的里放着碗,小的里是筷子,旁边的凳子上立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消毒处。
灾民对安置满意:每天有肉吃 有电视看
赵正旭老人所住的教室在一楼,记者进去时老人正跟几个同室的老乡聊着17日胡锦涛主席去他们镇看望村民的事,一个那天回村子的小伙激动地说“昨天胡主席给我们打招呼了,给我们招手了!”跟赵正旭老人还没聊几句,数十个村民就都聚在记者周围了,以下是记者跟赵正旭老人及其他村民的一段对话:
记者:今天(17日)凌晨1点多江油发生6级地震,你们昨晚感觉到了没?
村民:哪能感觉不到啊,大家都跑出去了,跑到操场上,有的还抱着被子。(村民争先恐后地说)
记者:之前的几次余震也跑出去了?
村民:是啊,咋能不跑啊!现在我们被地震都震怕了,一个碗掉在地上,我们都以为是地震。之前有次余震,大家都着急跑,有的人还因此摔骨折了。
赵正旭:现在心很虚,很害怕,晚上经常做梦梦见地震,有时惊起出一身冷汗。
村民:你说以后还会不会震啊?(村民主动问记者)
记者:余震还会有,但是你们不要怕,震级会越来越弱。
记者:你们在这吃饭怎样,够不够吃?
村民:够,够!吃的还可以,随便吃,吃饱为止。(村民几乎异口同声地说)
记者:早上一起床,会不会先去看今天吃什么?
赵正旭:不用,不用,从来不去,我们不担心。你想嘛,味道还可以,吃的也不限制,我们满意。
记者:合不合口味?
村民:合什么口味呀,有的吃就不错了,中央对我们照顾得很好,有吃有住,我们不死已经很幸运了!
记者:每顿都吃什么?能吃到肉不?
村民:每天都有肉。有时是肉,有时是火腿,有时是午餐肉。三顿饭一般都不定,早上一般是稀饭,馒头或者鸡蛋;中午一般是干饭(指大米饭)两个菜,一个是莲花白、黄瓜或者土豆炒肉,一个是烩菜。晚饭稀饭或者干饭,干饭跟中午一样。
记者:吃饭时是有人送来,还是自己去食堂?
赵正旭:都是送来的,学校安排的学生志愿者送来的,稀饭都是他们帮我们乘的。
记者:除了三顿饭,中间会不会发些水果等其他吃的?
赵正旭:水果没有。中间会发面包,牛奶。(记者正采访时志愿者给每两人发了一包榨菜)
记者:被褥都是发的?我看有的人没有褥子,睡的时候会不会很硬啊?
赵正旭:被子都是发的军用被,一般两个人一个被子。伤员会给再发一床当褥子。没褥子睡肯定硬,不过有的人找了些捐的衣服铺在下面。
记者:现在你最希望的是什么?最担心的是什么?
赵正旭:最希望的是能重建家园,能有个家。最担心的就是地震会不会再来。
记者:平常你们吃完饭后都干些啥?
村民:出去转转,几个人一起聊天,或者看电视,还有昨天(17日)晚上放电影了。
记者:放什么电影?这是第几次放电影了?
村民:头一次放,放的是《男儿本色》,打斗的,很血腥。
记者:你们希望看啥电影,电视?
村民:希望看地震的,还有就是看些喜剧的。
记者:屋内经常有人来消毒吗?
村民:有,天天都来消毒。
记者:衣服有换洗的没?
村民:有。地震时我们都跑的很急,出来就穿了一身衣服。有好心人捐的衣服,一屋子,自己随便挑。
赵正旭:我的裤子就是挑的,鞋子是发的。(赵正旭指着自己的裤子和军用鞋说)
记者:学校有洗澡的地方没?
村民:没有。
记者:那在哪洗呢?
村民:端几盆水在厕所简单冲一下。(大多数人没有回答,一个年轻男子回答道。)
记者:不能洗澡,你们有没有向上面反映?
村民:没有,政府对我们的安置我们已经很满足了。
与村民对话结束后,记者前往厨房。在厨房门口碰见一穿着白大褂的厨师叶代云,随进行了如下对话:
记者:您是学校的厨师?
叶代云:不是,我是志愿者。之前做了20多年的餐饮。
记者:对食品卫生,上面有什么要求没?
叶代云:要求高啊。一天要检查三四次呢。
记者:吃不完的饭怎么办呢?
叶代云:隔夜的倒掉。(随带记者前往到剩饭桶看)
记者:对你们厨师有什么要求?
叶代云:有啊,都要有健康证。没有证就不能进。(厨房大门上写着“禁止分工作人员进入”)
记者:那我可以进去拍下你们工作间不?
叶代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
记者:有没有菜单?今天中午,晚上吃什么呢?这个由谁来定呢?
叶代云:没有菜单。做的饭都是由我们的副校长管,一般他早上过来定下今天的饭。今天中午吃干饭和炒菜,炒菜是土豆炖排骨,还有一个午餐肉、番茄烩的汤。晚上是稀饭。
记者:你们每顿要做多少个人的饭?多少个人?
叶代云:加上志愿者和工作人员最多时是2000人。我们有十几个人做饭,我们这还有三四星级酒店来的厨师。(钟文)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