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10万官兵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英勇无畏,抢救了许多灾民的生命,赢得了中国人民和国际舆论的尊敬。德国《商报》5月16日发表文章,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的时刻”,文章摘要如下。
“汶川,我们来了!” 在英雄的营救行动成功之后,士兵穆(音)才对着矿泉水瓶喝了一口水。“我们从这里成功救出了两个小孩,现在也救出了他们的母亲,”这位穿着绿色军装的士兵指着废墟说。地震前,这个地方有一栋多层楼房和一排商铺。但是现在这里只剩下残垣断瓦,只有一只玩具小熊和抬运母亲用的粉红色儿童被子还能让人想起北川县陈家坝乡以前的美好日子。
穆来自大约100公里外的省会城市成都。被汗水浸湿的黑色T恤衫和迷彩帽让他看起来像是丛林斗士。但是,现在他是被作为急救员派往北川县的山村和谷地的。在发生了数十年来最严重的地震后,中国政府已经往四川省派遣了数万名士兵来救灾。
穆对着一个摄像镜头说:“相对于地震造成的一切不幸,我是幸运的。”这是中国几天来向世界播放的声音和镜头。
中国媒体也对士兵们发出赞美。地方媒体的一篇报道说:“汶川,我们来了!”标题图片是军用直升机正往下面的山坡上空投食品和药品。在受灾最为严重的汶川县,许多地方被夷为平地。
不论是雪灾、火车出轨事故还是地震———中国应对灾难时主要依靠它的军队。
大约1000名士兵在这里迅速搭建起了一个帐篷村,他们把数百名无家可归的人安置到里面。“我们得到了水和饼干,我们被照顾得很好,”吴家珍(音)说。现在,她和孙子以及一些村民住在帐篷里。几米外的地方有一座野战医院,伤员在这里至少可以得到急救。重伤者被转移到附近城市绵阳。私家车、大巴车和载重汽车承担了运送任务———医疗救护车不够用。
士兵穆和他所在部队在挖掘倒塌的城镇和村庄时用不上重型机械,士兵们用血肉之手挖掘废墟。但是仍有一些地方救援人员很难进去———包括士兵们。
“有你在,我就不害怕” 韩国《朝鲜日报》5月17日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国军队弃枪扛锹赴灾区,展开救援大长征”,文章摘要如下。
中国政府已投入10万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展开救援,持续同地震抗争。
运送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200多辆军用卡车和大巴风尘仆仆地聚集在都江堰紫坪铺镇。这里是从四川成都市通往震中汶川的要道,距离汶川县边界2公里。军人们背着铁锹和救急粮食,开始徒步走向汶川县。这里距离震中汶川县中心约60公里,距离最近的映秀镇30公里,而且都是山路。南京军区的一名解放军战士说:“为了和灾难搏斗,我们开始展开第二次长征。”运送救灾物资和伞降部队的直升机不停地飞往汶川县。
香港《南华早报》5月16日发表文章,题目是“灾难造就英雄”,文章摘要如下。
中国12日发生的地震震撼了全国,但也使全国上下团结起来帮助幸存者。
这场悲剧使人们展示了最好的一面。居民们捐钱、献血,甚至是捐铁锹。
英雄也包括军人和武装警察。在国家电台播出的一则新闻中,一名获救儿童对一名士兵说:“解放军叔叔,有你在这里,我就不害怕了。”
“我们是军人,不怕累” 《香港商报》5月17日发表文章,题目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军人”,文章摘要如下。
在争分夺秒的救灾抢险的紧要关头,为了争取第一时间奔赴震中汶川县救人,解放军战士不惜排除万难,跋山涉水,冒着艰难险阻,身负沉重的救援物品徒步10多个小时。
电视荧屏的一组镜头所见,本港电视台记者访问一个满头大汗的年轻战士,问:“你们辛不辛苦?”这个战士回答:“我们是军人,不怕累。”一句平平淡淡不造作的回答,令人感到既亲切又肃然起敬。
战时卫国,平时为民。在历次的特大自然灾害中,人民解放军都率先站在抗灾抢险救援的第一线。上世纪90年代华东大水灾如是,今次四川大地震亦如是。自大地震发生后,从电视画面每一个镜头所见,在每一个抢险救人的地方,在每一片颓垣败瓦下,都有解放军战士在场,最危险的地方、最艰难的时候都见到解放军的身影。解放军在这次抗灾救援行动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这两三天的抗灾救援过程中,许许多多感人事迹都出现在解放军战士身上。据报道,有些战士连续十几二十个小时没眠没睡,为的是争分夺秒去抢救被困在大石下的灾民。只要在颓垣败瓦下发现生还者,就不惜任何代价尽力抢救。
有些战士在抢险救人的过程中受了伤也不下火线,有些面对摇摇欲坠的瓦石仍深入险境,许多被活埋的灾民都是由此而被抢救出来的。有解放军出现,受灾及被困的灾民就如见曙光。
在未来一段日子,可以相信将有更多更感人的英勇事迹发生在解放军战士身上。
好一句“我们是军人”,充分体现了人民解放军为国为民的伟大情操及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我们深感骄傲和自豪:我们有这支军队和战士。
(责任编辑: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