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突然地动山摇,几个人凑在一块也不敢睡觉,开着笔记本壮胆,一直到电池耗尽……”5月16日一早,骆永红带着十多公斤重的采访设备,贴着沿江悬崖爬进了重灾区中的重灾区汶川县映秀镇。山路难行,当天无法返回。
夜里,余震“例行”到来。
和解放军、搜救队、医务人员基本保持团体作战相比,进入灾区的记者是抗灾大军中的“特种兵”,多则三两人一组,少则单兵作战,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奔波于各个抗震救灾第一线,为后方传递出一条条最新灾情,记录下一幕幕人间真情。
奔跑在余震频发中 “老骆的手机通了……”5月17日下午4点多,在进入北川重灾区通讯盲区之前,《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再一次试着拨打《京华时报》灾区报道组领队骆永红的手机,已经“关机”两天的电话终于接通。然而,响了几声,电话却又“哑”了,这回轮到记者自己的手机无信号了。
灾区通讯设施受损严重,加上媒体机构少有海事卫星,进入灾区的记者们经常处于“失踪”状态。
晚上11点,先后回到成都“后方”的骆永红和记者终于汇合。“兄弟,辛苦啦,快坐!”打了一声招呼,骆永红又把头埋在电脑屏幕上整理当天各路记者拍回来的“活儿”。
“北川县城受灾群众全部撤离的照片我们怎么没有?”骆永红突然对着电话大声质问一名尚在绵阳的记者,“……中暑了打吊针?那你应该通知其他人过去啊!我们今天居然没有这张图片,没有这张图片……”
骆永红长叹了一口气挂了电话,脸色有些暗红,注意到记者就在身旁,有些不好意思:“特殊时期,没办法,今天就数这个新闻大啊,漏了实在可惜,也怪我在汶川没法及时布置。”5月17日下午两点多,由于北川县城后侧山顶上的茶坪水库出现裂缝,可能引发决堤,整个北川县城人员全部临时撤离,而此时《京华时报》负责蹲点北川的记者因为连日奔波中暑,正在卫生站打吊针,错过了现场记录的机会。
为了更好地给首都读者发回灾区的信息,随着抗灾行动的深入,《京华时报》也不断增派一线记者,目前入川文字和摄影记者已经有16名。“分成六个小组,分头进入汶川、北川、彭县、德阳各个受灾最严重的地区。”骆永红是报社的图片总监,因此也充当了前线的领队,分工统筹,在四川直接把版面内容调配好之后,发回北京做版。
“最困难的问题就是通讯,带了十套无线上网卡,基本没用。”骆永红说,现在看到个别媒体带了海事电话就眼馋,“每天进入灾区都得赶着点采访,然后赶快往外跑,找地方发稿,有时候来不及,一些好东西就错过了。”在灾区采访,吃饭、睡觉、洗漱似乎已经成了可以“忽略不计”的事情,算不进“困难”事项。
发完当天的稿子、图片,骆永红开始整理这两天拍到的成百上千张照片,稍作处理,个别重要图片配点简单说明,存档保留。完毕之后,赶紧为两个相机、三个手机充电,满满摆了一桌,然后开始浏览网页上各路最新灾区信息,此时已是凌晨一点。
与此同时,其他回到成都的同事也各自忙完了手头的活,手快的人还洗了个澡,大家围坐在床上,开始第二天的采访分工。几个小时后的早上六点,大家将分头出发,开始新的一天的采访。
透明有序高效的灾区新闻中心 《京华时报》前方记者团的身影,仅仅是整个灾区记者队伍的一个小缩影。
汶川地震发生之后,震区的灾情时刻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从中央到地方,从南到北,众多媒体纷纷派出了前线记者直达灾区,向各地发回第一线最新抗灾情况,也带来了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援之情。
和整个抗震救灾过程所呈现出来的紧张、有序一样,本次灾区采访报道活动,也得到了非常透明、有序的安排。
在重灾区之一绵阳,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被临时改成抗灾指挥部,与抗灾相关的各部门在这里都可以找到相关的负责人,获得相关的接洽、协助。大楼二楼原是市委外宣办办公室,目前也改成了“新闻中心”,进入绵阳地区的媒体记者,大多先到这里获得相关的采访支持。
“我们主要负责为境内外的记者们提供灾情《采访证》,主要是让记者们进入灾区比较方面,很多记者到我们这里也是先整体了解一下灾区情况,以及提出他们的一些需求,我们尽全力协助。”新闻中心工作人员说。
5月17日中午12点,当《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来到新闻中心的时候,五六位新到来的记者刚刚办理了《采访证》,匆匆而去。
“请出示一下《记者证》,然后留下手机号码和电子邮件。我们每天下午提供当天灾情书面通报,你可以过来取,我们也会发到你们的邮箱里面。”新闻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地震发生之后,这里便24小时值班,为各路媒体提供采访协助。
在一份灾区媒体记者登记表上,《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看到,来此报到的媒体已经遍及全国各地,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台、广播电台、新闻网站各种媒体。工作人员介绍,从第一家过来报到的《东莞日报》算起,到5月17日中午,已经有150多家媒体、500多名记者到此领取《采访证》,寻求各种协助,其中还包括部分境外媒体。
在查看了《记者证》之后,新闻中心工作人员发给记者一张用A4复印纸简单打印的《5·12灾情采访证》,上有当地宣传部门的红色印章。“灾情紧急,来不及精细制作。”工作人员一边解释,一边在背面写了几个联系人电话,“这是我们外宣办张主任和宣传部王副部长的手机,他们分别带队在北川灾区和九洲救护站,负责那里的媒体协助工作,你们过去以后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找他们。”记者发现,新闻中心同时提供的《绵阳市抗震救灾情况通报》,包括“救灾最新进展”、“灾区急需帮助情况”等丰富内容,甚至还包括“先进典型事迹”和“新闻线索”。
“你们可以到任何地方去采访,但是切切要注意安全,并与现场救灾人员配合好。”临别,新闻中心工作人员还不忘交代,“"北川"的称谓应该是"北川羌族自治县",不能简称为"北川县"!”
据悉,进入灾区之后到新闻中心报到的媒体记者其实仅是少数,参加一线抗灾报道的记者数量已经十分庞大,但《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在灾区各处看到,各种采访活动进行得都非常有序。多家媒体的记者均不约而同地表示:此次救灾采访中,各方面都非常配合,透明度很高;媒体同行们也一切以抗灾救人为第一位,在采访现场充分与救灾队伍配合协调,大家共同为抗震救灾尽最大力量。 (来源:人民网-中国新闻出版报)
(责任编辑: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