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每逢周边地区发生矿难及地下作业事故,开滦救护队的铁汉们往往冲在最前面。 |
2005年,因为唐山等地的大力支援,遭遇水污染危机的哈尔滨市提前五小时恢复供水。 |
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特刊 1976--2006
引言
这是一个遭受过最惨烈灾难的城市,这也是一个接受过最无私关爱的城市。因而,这里的人民,也最懂得大爱的伟岸与力量。
30年来,在不断的追忆和寻找中,这座浴火重生的城市,每一根血脉中都溶漾着感恩;30年来,在倾力的奉献与回报中,这座砥砺前行的城市,每一步都在把大爱无限延伸。
一个懂得感恩的城市是令人感动的城市,也是这座城市永恒的魅力之所系。
一座懂得感恩的城市
这起初并不是一次顺利的采访。
大地震后,唐山接受的援助不胜枚举,但一笔笔都详尽地记录在案:最早的药品来自沈阳,最早的食品来自沧州,最早的医疗队来自解放军某部……
但是,当我们试图寻找凤凰城震后对外提供的第一笔援助物资时,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翻遍唐山市档案馆收藏的1976-1996年期间所有的相关档案,记者发现,震后新唐山在对外提供援助方面的记录一直语焉不详。
经过认真回忆,震后唐山有关部门的数位老领导都相当肯定地告诉记者:最晚从1991年开始,唐山就已向外地灾区提供过救援物资。
既然如此,为什么没有记载呢?一位在民政部门工作多年的“地震幸存者”私下里跟记者说了一句“掏心话”:“地震中、震后十年,国家、部队、各地、各部门,还有那么多普普通通的好心人,给了唐山多少援助?新唐山重建之初提供给外地的有限的几车皮水泥、几批钢筋和若干瓷器,与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相比,又算得了什么?怎么好意思把它写进档案里去?”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也许就是这个城市对感恩最含蓄、最朴素的理解。
只要有机会和能力,唐山人民总是不讲条件地回报曾经的关爱。
1996年,我省境内多处发生洪灾,唐山市不但掀起捐款捐物的热潮,甚至连“康复村”的22名截瘫患者都自愿捐款;1998年,张北地震,唐山一个家境并不宽裕的普通女工,拿出手头上所有能够动用的“活钱”,买了12条棉被,亲手送到张家口抗震救灾指挥部;同年,长江、松花江流域大水,唐山各界庞大的捐赠款项总额后面拖了一个7分钱的“小尾巴”,而这7分钱来自一个抱着存钱罐跑到减灾办公室的幼儿园小朋友;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有唐山志愿者主动找到有关部门,要求前往灾区提供心理辅导……
“面对巨大的灾难,个人的杯水之力或许有限,但涓滴可以成海,而且我们懂得,哪怕杯水之中也饱含着爱与希望的力量。”对于感恩,唐山的志愿者们如是说。
近十年来,几乎全国每一个遭受到重大自然灾害的地方,都会受到这座城市慷慨解囊的无私相助。
一座将心比心的城市
2005年11月23日22时,一个电话从国家发改委紧急打到唐山建新活性炭有限公司:由于松花江发生水体污染事故,要求这个国内颇有名气的活性炭生产企业在24小时内装运出300吨Z-15型活性炭,24日14时前要落实到位,25日运抵哈尔滨。
“公司当时有260吨左右的库存,但是都是马上要交货的产品,唐山本地的客户还可以做些解释工作,可有三分之二是给伊朗生产的一单出口产品,这个时候把活性炭调往哈尔滨,公司非得因为违约赔上一笔数目不小的费用。”时隔半年,当时主管销售的公司总经理高丽嵩依然对那一晚的情景记忆犹新。
除了违约损失,这个合资企业当时还正在遭受来自国外的反倾销诉讼,而接受政府订货,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容易授人以柄———被误认为是变相接受政府补贴。
尽管如此,建新公司还是二话不说,马上接受了任务。经历过灾难和关爱的唐山人知道,灾情就意味着“战斗任务”,没有条件好讲。
可就算把库存产品全部发往哈尔滨,也仍然存在一个数量不小的缺口。放下电话,公司负责人立即通知所有员工连夜赶回单位,组织生产———就像当年接到抗震救灾紧急命令后的各路救灾大军,公司所有员工连夜奔向岗位。
那是一个怎样忙碌的景象啊。“生产线开足马力,人员倒班,机器不歇,包括公司老总在内,几乎所有男员工都忙碌在生产线上。”到天亮时,离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只差32吨了。
“一部分人继续加班,一部分人马上开始组织装车!”
一边生产,一边装车,活性炭一下生产线就装袋上车———女员工、甚至看门的老大爷都充当起临时搬运工,一趟一趟地扛着大包往车边跑。“雇来运货的东北司机听说是支援哈尔滨的物资,不但主动帮助装车,还提出要免运费。”
当时主抓生产的公司副总何国顺说起这些,感动之余,却觉得这一切其实又很正常———38岁的他记得很清楚,30年前,在地震中受重伤的母亲被转运到苏州治疗,不但治病不要钱,吃饭不要钱,健健康康地穿着新衣服回来时,还为年幼的他带回了那个年代还很稀罕的糖果。“相比那时候全国人民支援唐山的慷慨,我们不过是尽了点应尽的义务而已。”
2005年11月25日13时,建新公司的第一批268吨活性炭运抵哈尔滨,这也是全国各地赶运到哈尔滨的第一批“救灾炭”。当时,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拉着车队司机的手连声道谢:“感谢唐山人民、河北人民和全国人民向黑龙江省和哈尔滨伸出的援助之手,你们送来的活性炭对于恢复城市供水起到了关键作用,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由于唐山建新和全国其它企业的努力,哈尔滨全城提前5个小时恢复供水。
“唐山人受过的恩惠,不是某一个人可以对某一个对象具体回报的。唐山人面前永远树立着一根标杆,所以唐山人只能用同样无私的爱心去回报整个社会,整个人类。”唐山理工大学著名“地震社会学”学者王子平教授如是说。
一座把大爱融入血脉的城市
虽然个头并不特别高大,李宝仁还是让人马上联想到“黑铁塔”这个词。54岁的他是开滦集团公司救护大队直属中队的中队长。
30年前,李宝仁是开滦吕家陀矿的一名普通矿工,大地震发生的时候,他正在井下。
虽然李宝仁和吕家陀矿的工友是自己从安全通道走上地面脱险的,但他知道,开滦救护队的工作人员都知道:大地震发生后,开滦的很多矿工兄弟是被来自太原和大同的救护队营救上来的———当时被困井下的唐山矿工实在太多了,而本地救护队的人只够当向导用。
而16年后,开滦人终于有了机会用相同的方式回报当年全国人民的援助。
1992年5月13日,北京矿务局大台煤矿发生矿难,一场井下大火之后,10名矿工失踪,下井的当地救护队也遭遇了不幸,一名队员殉职。到李宝仁他们准备下井时,矿难已经发生了近40小时,而此时,先前赶来的几支救护队却被一段温度高达六七十摄氏度的巷道挡住了脚步。
这时,李宝仁主动提出:“开滦队上!”
在研究了矿井资料后李宝仁认定,火灾的温度不足以引燃这里的无烟煤煤层,高温另有原因。
负责带队的李宝仁从开滦救护队里挑了8名“突击队员”,都是党员干部。背着沉重的救护工具,李宝仁他们顺着巷道深入,终于来到了那个高温区域———李宝仁仔细察看了地形,发现这里不是煤层,而是“满身小窟窿眼”的砂岩。“高温来自砂岩吸收的热气,没有危险,继续前进!”
果然,艰难地向前行进了15米之后,温度降了下来。走过这生死15米,救护队开始陆陆续续地发现已经死亡的失踪矿工。一个,两个……突然,在一个下坡处,走在最前面的李宝仁发现前方二三十米远有微弱的矿灯一闪而逝!
李宝仁马上跟地面通话:“作好抢救准备,有幸存者!”
最终,三名幸存矿工被李宝仁他们安全救出———那微弱的矿灯灯光正是从获救的遇险矿工头上发出的。
当李宝仁他们出现在井口附近时,已经是16日凌晨零点多、矿难发生48小时之后,而李宝仁他们在井下搜救已近十个小时。“在返程中,我们先后有好几位同伴虚脱,事后七人住院,其中有两人再也没能重返救护队。”
而这样传奇的救援故事,只是李宝仁经历的众多危险中的平常一幕。
其实,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开滦矿山救护队就赶赴全国各地执行矿山救援任务———这其中,就包括后来为开滦提供救援的山西省。灾难和危险早已让这些铁打的汉子把奉献与责任融入他们的血脉之中。
撰稿、编辑:朱艳冰
感恩故事
唐山女大学生首创“中国报恩网”
2006年6月1日,河北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25岁的女孩许利娜发起并创办的非商业性公益网站“中国报恩网”(www.baoen.cn)开始试运行。
许利娜的故乡在陕西省泾阳县,一家人全凭父亲在建筑队当小工维持生计,还要供她和弟弟上学。在唐山这座充满爱与感恩氛围的城市读大学期间,许利娜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接济与关爱。许利娜说,虽然她很贫穷,但幸运的是每当自己遇到困难,总能得到身边人的支持和帮助。“我很感谢为我提供帮助的人,我要报答那些关心、帮助过我的恩人们。这就是我创建‘报恩网’的初衷。”
“中国报恩网”同样得到了众多热心人的帮助。一位叫“风筝”的网友无偿给予了网站技术支持,石家庄的王俊义为许利娜寄去了200元钱,中国金融网帮助她保护网络资源……
“中国报恩网”也很快显露出了它的社会效益:迁安一位患白血病的老师通过“报恩网”得到了一位热心人士5000元的捐助,云南一个想创业的大学生通过“报恩网”找到了合作伙伴……
在热心人士的帮助下,7月22日,“中国报恩网”正式运行。许利娜说,将通过这个网站,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虽然因为许利娜毕业的缘故,目前网站的维护工作已主要转移到省会进行,但她将把自己在唐山体验到的爱与感恩的氛围,在无边界的网络世界进一步播撒。
数字见证
感恩唐山
★1996年省内洪灾
唐山市在两周内捐款累计836.6万余元。
★1996年张北地震
唐山市在震后第二天紧急调集大米2.2万公斤,食品8000箱,新衣被14900件,衣物8万件,慰问款100万元,连夜送往灾区。
全市先后向灾区捐助了慰问款238.5万元,大米2.2万公斤,面粉2000公斤,各类食品1万箱,棉衣被45.76万件,篷布1万米,炉具150套,生活用瓷1万件,电动机2台,煤炭60吨,化肥10吨;并及时圆满地完成了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紧急调运的487.5立方米的木材,10吨铅丝,5吨元钉,1万片荆芭,567个炉具和12万条草袋的任务,保证了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灾民的安全过冬。
★1998年长江、松花江流域大水
唐山全市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348.2万元。
★抢险救灾
1986年至今,开滦集团公司救护大队共出动4758(队)次,出动人员30294人(次),先后参加了3587次抢险救灾,抢救各种遇险人员4867人,其中4537人得以生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