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绵竹受灾群众被转送成都 曾被隔绝在孤岛之上

  昨日中午,本报地震报道组前方记者登上空军直升机,全程跟随救援部队进入汶川地震重灾区——绵竹市清平乡伐木场解救被困群众。震后,该处群众因山道塌方、堰塞成湖,成为与外界隔绝的“孤岛”。

  绵竹某临时起降点获准登机

  自胡锦涛总书记发出“尽管超过黄金抢救72小时,但仍要全力拯救灾民”的指示后,震区各兵种加紧了拯救工作。
连日来,记者所在的绵竹市灾民安置点,不断接到海军陆战队和人民空军等从深山里解救出来的群众。前日一天,空军就执行了36架次的空运转移任务,转移灾区群众百余人。

  昨日中午12时30分,绵竹某空军临时起降点,经军方特许,本报记者登上直升机进山,随同子弟兵一起救援。

  在600米的低空中,记者俯瞰满目疮痍的巴蜀大地,几乎每个村落的路旁和倒塌房屋旁,均有临时搭建的民政救灾帐篷。

  直升机开始进入山区。青山绵延,峡谷深邃,而所有山脊都因地震而崩塌,出现新鲜的白色土壤。

  登机前得知,这种进山直升机属低空直升机,要顺着山形走势在山间飞行。临近着陆点,飞机飞得更低了,在峡谷的缝隙里穿行。

  直升机降落在干涸的河床上

  转过一座山,一大片废墟映入眼帘。嗒、嗒、嗒……螺旋桨的声音更响了。飞机开始降落,地面上的解放军战士已开始引导灾民排队前进。

  飞机径直落在干涸的河床上。舱门一打开,战士就背着一个虚弱的老汉小跑上来。紧接着,能够行走的人们在战士搀扶下登上直升机。他们绝大多数是老人和妇女,只有一两个青壮年。坐满20人后,机舱接近满员。随着指挥员的一个手势,机舱关闭,飞机缓缓升起,掉头出山。

  72岁的肖前进老人说,这里是清平乡伐木场,震前有居民1400余人,如今,虚弱的老人并不知有多少人死伤。老人说,当地震后还残留有部分口粮,后来,解放军又空投了食品和矿泉水。这么多天来,受困群众尤其是老人们基本没饿着。

  在机舱中央,50岁的杜清慧紧紧拉着妈妈的手。老妈妈80岁了,受困多日十分疲惫。但看到解放军官兵,老妈妈笑了……语言不通的她向子弟兵伸出了大拇指。

  一根火腿肠十个灾民分

  记者在清平伐木场停留,随身带着必备干粮——火腿肠。想到灾区老人们受困多日,接过掏出仅有的一根火腿肠,杜妈妈大口吃起来,但老人牙不好,每次咬得很少,其他人不时将目光盯在火腿肠上。杜清慧说,老人胃口不好,这么大一根火腿肠吃不了。最终,这个不长的火腿肠被分成十小段,围坐在前排的老人每人一小块。

  中午1时30分,直升机平稳降落在成都市郊某军用机场。在士兵搀扶下,被困深山7天的灾民终于踏上了平安的土地。成都市120的急救车早已停在停机坪旁,医务人员火速将3名虚弱的老人转送往医院。

  在跑道上,一个背着蛇皮袋的青年走在最后。据介绍,青年叫何平,36岁,是清平磷矿职工。他伸出自己的双手说,地震发生后,逃生者积极开展互救,他就从废墟中扒出一名被埋同事。据他所知,矿上死了60余人。当问及他的家庭情况时,何平的眼眶一下子红了:“老婆没了。”他说,小孩地震时在绵竹城内,躲过一劫。几天来,不知父母生死的孩子哭得不吃不眠,当地政府通过与空军协调,特意提前安排何平与老人们一道先行登机。

  对党和政府的解救行动,强忍悲伤的何平赞不绝口。他说,第二天上午就有飞机空投食品,第二天下午,第一批解放军小分队就抵达伐木场。正是在人民子弟兵的帮助下,受困灾民才没有进一步出现死伤。

  喷雾器从头到脚消毒防瘟疫

  下机后,除了被火速转运的三名病号外,其他人被列成一队接受消毒。疾控中心的医务人员,用喷雾器对受灾群众一一消毒:手、脚、衣服是重点,带着84消毒水味道的喷雾,对这些部位反复冲洗。随即,机上工作人员和本报记者也接受了严格消毒。

  医务人员解释,尽管目前震区还没有疫病出现,但连日来气温很高,被掩埋遇难者遗体难以清理,预防瘟疫工作已被提高到抗震救灾的重要日程。中午2时许,记者目送这些灾民被中巴车转送出机场。在新的安置点,他们将得到妥善照料。

  特派记者谢东星蔡早勤通讯员王羡科邰晨发自四川绵竹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