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88岁老人被坍塌房屋砸伤 医生儿子坚守救灾岗位

  陇南灾区好干部以实际行动给予受灾群众信心和力量

  文县地震发生后,工作在一线的县乡干部,在第一时间迅速赶往乡村,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给予了灾区人民信心和力量——

  老父受重伤

  医生儿子坚守岗位

  5月12日,文县玉垒乡玉垒坪村坪上社88岁的袁全德老人,在地震中被突然坍塌的房屋埋掉了多半个身子。

正在院内干农活的儿媳李爱民见状,拨开木头瓦砾,用双手将老人挖出。

  “头上到处都是伤口,一直流着血,但由于村上唯一的一家诊所也坍塌被埋,伤口无法处理。”老人的二儿子袁润富称,地震发生后,该村道路、通讯全部中断,致使老人的伤无法得到救治。没有药品,他只好从自家房后的山坡上铲来了一把新鲜的黄蒿,揉碎后贴在老人的伤口上止血。

  袁润富称,为了防止感染,第二天,他给当医生的哥哥捎了个口信, 希望哥哥能抽空前来给父亲治伤。袁润富的哥哥袁润生是碧口镇人民医院党支部书记,接到弟弟口信的时候,他正奔忙在灾区一线。直至四天后,他才让同样做医生的儿子给爷爷送来了一些消炎的药品。

  “刚开始想不通,我伤成了这样,儿子竟然不来探望 ,心中难受得很。”袁全德说,当他得知儿子正在灾区一线抢救病伤群众后,就捎去了信,希望他坚守岗位,多救几个人。  

  驻村干部杜登芳

  建好了新家我再回

  杜登芳,文县纪检委书记。文县中庙乡的驻村干部。5月15日,记者前往中庙乡采访时,杜登芳头戴一顶草帽,默默跟在记者身后。

  刚进中庙乡中坪村,村民就围了上来。他们打着招呼,热心地招呼“杜书记”,寒暄她吃饭了没有。杜登芳一一点着头,一边介绍记者,一边提醒村民:“屋里的粮食被埋了,地里的不能让糟蹋了,你们要抓紧把油菜收回来呀!”

  看着眼前被夷为平地的村庄,杜登芳的神情黯然。她说,地震发生时,她在文县,13日一大早就赶到了乡上,安排乡上干部了解灾情的同时,她也走进了老百姓的家中。她说,事情都凑到一起了,灾区人民一边要抗震救灾,一边还要收割庄稼,在这个时候,稳定情绪就需要他们这些干部身体力行,丝毫不敢马虎。

  了解完中坪村的情况,杜登芳建议:“山上姚家坪社的情况也很严重,我们到那里去看看吧。”

  通往姚家坪社的是一条陡峭而崎岖的蜿蜒山道。杜登芳和记者一行顶着正午的太阳在这样的山道上行走,汗像水一样流淌,当记者气喘吁吁的时候,看似纤弱的杜登芳却气定神闲。“山上的老百姓本来就很困难,遭遇这场天灾人祸之后,他们的心里更难受。”她说,她几乎每天都在上山下山,看到老百姓在有序地进行生产,她感到欣慰,而老百姓看到她,更觉得踏实而安稳。村民姚启全说:“看到杜书记,我就相信政府一定会帮我们渡过难关。”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攀登我们到达了姚家坪社。姚家坪村在地震中已经被夷为平地。村里到处是残留的断壁残垣。在一块已经倒塌的废墟上,树冠硕大的核桃树依然绿意盈盈,村里的孩子正在树阴下下着象棋,看到杜登芳,孩子们立即围上来:“阿姨,我们什么时候上学?我们今年中考怎么办?”杜登芳肯定地回答:“学校正在搭建帐篷,你们会很快上学的。”

  在废墟里走着,余震不断发生,险情随时都可能发生,但在杜登芳的脸上看不到惊慌,她不时回答村民的提问,查看村里的险情。下山时,送行的老乡问 :“杜书记,你什么时候回?”

  杜登芳招着手大声回答:“等你们建好了新家我就回!”  

  陇南交通局副局长

  家塌了他仍在阵地上

  5月16日下午5时许,通往文县范坝的道路终于畅通。17日一大早,记者驱车踏上了这条阻塞范坝向外界通行的乡村公路。在范坝乡河口村,记者遇到一台挖掘机和几个土苍苍的施工队员,在他们不远处,就是地震后坍塌的山体,8000多立方米的泥石流,经过5天的清理,终于开出了一条通往山区的路。

  看到还有碎石不断地滑落,记者遂停车和这些满脸灰尘的施工人员聊了起来。没想到,和记者聊天的竟然是陇南市交通局副局长刚维杰。已经看不清刚维杰穿的是白色的衬衣,满脸的灰土使他和周围的农民没什么两样。

  刚维杰说,地震发生后,他13日就赶赴到文县碧口镇,受命打通通往范坝的道路。而河口村附近的8000多立方米泥石流,无疑成了一块难啃的骨头。刚维杰说,他带领施工队到了这里,由于作业面小,只能允许一套挖掘机施工作业,同时,不断发生的余震,又时时威胁着他们的安全。刚维杰说,一次正在清理中,因余震引起的泥石流倾泻而下,差点掩埋了机器和施工人员。他说,道路其实早两天就疏通开了,但又被不时滑落的碎石堵塞,就这样,在和余震的不断抗争中,他们终于取得了胜利。

  一同参加施工的河口村主任何树连说:“刚副局长的家在西和县,西和县也在这次地震的范围。他家中的房屋全部倒塌,家里只有两个老人和妻子……这样的领导,我们老百姓尊重。”  

  本报特派记者 阎世德 齐兴福

   ■采访札记

  身在灾区,心更应在灾区

  自认为以前多次采访过5级以上的地震,所以总觉得自己很有抗震的经验和心理承受能力,但一来到大震后的文县灾区,这种“优越感”很快消失得一干二净。

  初到灾区,首先面对的是不时发生的余震。大震之后又不断有强烈的余震,是这次大震不同于以往地震的特点。白天忙着采访,似乎没有多的感触,而一旦回到房间写稿,强烈的余震就给人莫名的恐惧。来自地层深处的颤栗,时时让同事钻进桌子下面躲避地震,有时按捺不住心中的恐惧,我们抱着笔记本电脑仓皇逃出房间,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文县政府临时搭建的大棚里开启电脑进行写作,头顶的彩条布似乎是一种神奇的安慰:就是塌了,也不能把我们怎么着。每天传完稿件,大都到了凌晨2点左右,因为害怕余震,就势蜷缩在车上睡到天明。为了观察余震,我在电脑桌旁放了一只倒立的矿泉水瓶子,水瓶像不倒翁一样时时摇晃,而更多的时候,就毫不客气地跳到了地上。

  来自地层深处的颤动,时时考验着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从文县县城出发到采访地点,每天都要往返150多公里路程,没想到这些道路,竟然成了最危险的地方。蜿蜒在陡峭山峦中的212国道,随处都是卧牛大石和流泻成山的碎石。在大震中已经破损的山体,似乎再也不能承受哪怕一点的惊扰,稍有余震,山体上的危石就滚滚而下,碎石像石雨一样从天而降,山谷里随之腾起弥漫的灰尘。司机小段说,在这种环境中开车,不仅要找路,而且还要看山。看山腾起的灰尘,弥漫灰尘的大小,表明着落石的大小。小段来不长时间,就已经和许多的司机一样,很快掌握了行车的规律,灰尘小的时候,可以小心通过,灰尘大的时候,则必须停车小心观察,倘若正好在行驶中遭遇石雨,则应猛踩油门快速通过。

  18日,当我们结束采访返回途中,车胎爆裂。车子勉强停靠在悬崖旁边,幸好没有碎石流泻的痕迹,但在车子前后不到10米的地方,倾泻而下的碎石却清晰可见。司机小段急忙更换轮胎,没想到拆卸螺丝的扳手断裂,无奈之余,只好求助往来的车辆。一辆四川牌号的小车似乎知道了我们面临的困境,不仅提供了工具,而且帮我们迅速更换轮胎。在此期间,山谷又弥漫起灰尘,不远处碎石飞落的声音恐怖而刺耳,以最快的速度装好轮胎起步后,我们才长出一口气。

  面对危险,生命往往有来自本能的恐惧。不过在那一瞬间,我想到震中的灾区群众:面对劫后余惊,他们也有着同样的恐惧吗?这个问题,很快在接下来的采访中得到了答案。在中庙乡肖家沟村采访时,一位老人在搭建的帐篷旁抱着自己酣睡的小孙女平静地坐着,老人的面前就是倒塌的家园,满目疮痍中流露着凄凉。但老人平静如水,他平静地讲述地震发生的瞬间,平静地讲述死亡的乡亲,就在这个时候,余震再一次发生,旁边静卧的小狗大声狂吠,破损的房屋在颤抖中呻吟,一根屋梁带着灰尘落了下来。我有些狼狈地跳了起来,而老人却仍然平静地坐着。我问老人为什么不跑,老人平静地回答:“往哪里跑?这里就是我的家。”

  老人淡定的回答,让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老人的根已经深植于脚下的土壤,正因为植根之深,才使老人如此平静,也正因为如此,才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坚强面对灾害的动力和信心如此坚定。

  是的,这里就是我的家,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不离不弃、心心相系的家。身在灾区,心更应在灾区,如是,我们才有战胜恐惧的强大力量!

  本报特派记者 阎世德

(责任编辑:张庆龙)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