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惨绝人寰的灾难过后,任何紧随其后的“小人物”们表达出的悲悯和关怀,都可让人读出“大”与“善”。
许多媒体在报道中都提到:南京江宁区,一位约60岁靠乞讨为生的老人,在捐了5元后,又找遍身上的零钱,特地到银行兑换了一张百元现钞,放进募捐箱——善良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美德,老年乞丐的义举,是震撼,更是瞬间抵达人心的力量。
更大的“善”,是新闻上这种“小人物”义举的叠加:在成都,有4个月身孕的准妈妈,已在救灾现场奋斗了4天以上,总睡眠时间只有10小时左右。在武汉,一对老年夫妻捐出8600元人民币,而这是丈夫的肺癌手术费。在湖南,几位高校教授和IT精英连夜加工,制作出四川地震寻亲友网,并已正式开始运转……
像素描线条,也似泼墨大画,小人物们的义举,莫不勾勒出悲情5月与悲情汶川,也倾泻出那些最纯净的人性和现代公民精神。灾难面前,生命这么脆弱单薄;灾难面前,人性又这么让人动容。人的能力或许有大小差别,但对灾难的伤害和疼痛的感受没有差别,继而表达出的人情关怀和人道精神也同样没有高低之分。在本土的灾难之上,同胞的哀号之中,这些普通公民的博爱情怀,让我们温暖颤栗。
需要礼敬小人物,因为他们的举动弥足珍贵。
需要礼敬小人物,还因为他们的举动彰显出最真切的公共精神。这是团结、仁爱、安危共渡的美德与力量,它歇息于安宁的日常生活里,而又在国家危难时刻苏醒于众志成城之中。汶川地震,这种公共精神再次破茧而出,各种小人物义举的接连出现,正是这种公共精神一个侧面的折射。它在灾难中凸显出璀璨光辉,也在灾难中更加成熟。有了它,什么都无所畏惧。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拿什么去慰藉、救助那些尚在地狱门前徘徊的受灾同胞们?感谢那些普通的小人物,他们的举动让我们知道,只要有温暖,只要有人道,只要有危难相济,那些灾难强加于血肉之躯上、只具自然属性的、冰冷的伤害与悲痛,终将远去,终将消弭。
中国,今天请礼敬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