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志哀,其庄严前所未有,对逝者深切哀悼,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公众情绪集体释放,更是全民最大限度的心理干预
中央领导多次指示要尽快对灾区群众,特别是受灾儿童进行心理辅导。现在,需要尽快明确如何进行心理辅导,如何高效地开展专业的心理辅导工作。
由于此次直接受灾的人口众多,抢险救灾的队伍庞大,而全国人民通过电视的现场直播,也深切感受到灾害所造成的巨大伤害,汶川地震不仅对灾区人民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而且对救灾人员和全国人民均造成了重大的心理冲击。因此,灾区人民需要心理治疗,救灾队伍需要心理辅导,全国人民也需要适度心理干预。
鉴于当前形势,组织实施一对一的心理辅导,难以满足抗震救灾的急迫需求。此刻,更需要充分发挥舆论系统的组织领导能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和覆盖力,广泛邀请心理学专家和心理工作者,以大众传媒为平台,对受灾群众、救援人员、全国人民进行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有组织地、大规模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举国志哀,其庄严前所未有,对逝者深切哀悼,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公众情绪集体释放,更是全民最大限度的心理干预。
具体而言,在受灾地区,在受灾群众聚居地,以电台、有线广播为主要手段,在继续关注报道抗震救灾的同时,开办心理辅导专题节目,制作和播放心理辅导的宣传短片、公益广告,播放有助于心理调整、恢复心理健康的音乐节目和文娱节目,张贴有利于心理平复、心理激励的口号和标语,稳定受灾群众的复杂情绪,鼓励他们自救救人的勇气,鼓励他们努力生活下去,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家园重建。
对救灾人员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同样不容忽视,尤其是不能让他们产生负疚感,不能让他们在身体劳累到极点时,还要背负不应有的心理压力,肯定他们的付出和成绩,让他们在身体疲惫时,协助他们得到精神的放松和减压。
我们在战争时期行之有效的宣传队,应该与救灾人员一起深入第一线,随时随地为他们鼓劲加油。有一张图片,深深地打动了公众,一位获救少先队员向救灾人员行队礼。这个举动对救灾队员的正面激励作用是巨大的,是超越语言的。同时,对积极参与抗震救灾的全国人民也是一种安慰和激励。
地震可以摧毁房屋,但无法摧毁精神,摧毁童真,摧毁可爱,摧毁未来。孩子脱离困境后容易忘掉苦难,就能渐渐恢复童真,我们这些成人也能够做到,且必须做到。
全国人民对抗震救灾空前的关注,空前的热情,空前的投入,同时也充分受到灾害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冲击。媒体发达所带来的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精神层面、意识层面上,也就模糊了灾害现场和非受灾地区的界限。很多群众对正常的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内疚感、负罪感,部分群众开始有意识地控制收看灾害报道,少数群众甚至会出现厌烦情绪。
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预计,提前对全国人民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引导。我们应该引导大家正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多一分对灾区的关爱,多一分对灾区的支持。大家可以减少部分消费,节约更多金钱和时间,支援灾后重建。
此次灾害影响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灾后重建更需要全国人民的持续关注、持续支持,通过适当的心理引导,我们可以较长时间地保持全国人民对灾后重建的关注与支持。
当前,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大众传媒需要尽快邀请心理学家,参与救灾赈灾报道,将心理治疗、心理辅导、心理干预融入日常报道中。事实上,部分媒体已经施行,且效果良好。
对记者编辑和主持人还需进行基础心理知识培训,给予必要的心理指导,调整他们报道时的语音语调,总结归纳一些能有效进行心理干预的口号、常用语和对话模式。
挑选合适的歌曲、乐曲作为背景音乐,以及出面制作专题节目。心理学家和心理工作者也需要主动利用大众传媒开展广泛的心理辅导工作。在对大众进行普遍的心理辅导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提供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服务。
这样既可以满足当前救灾赈灾的需求,又为日后深入的心理治疗打下良好基础。以现代心理学为基础,充分发挥心理工作者的长处,既广泛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又有利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