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本版4月5日报道:清明将至,夜幕降临,天津街头火舞烟飞,不少市民走出家门烧纸钱、祭亡灵。近日,天津市发出治理通告,却收效不大“烧纸风”仍然难刹住。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烧纸风”屡禁不止,令人深思:
将传统习俗简单斥为“迷信”,是否过于武断?清明烧纸和春节放鞭炮一样,包含着人们强烈的情感诉求。去年清明节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失去了固有仪式和特定内涵的清明节,还有自己的个性和价值吗?
将“烧纸”一禁了之,是否属于惰政思维?烧纸会带来某些城市管理隐患,但是贸然禁止只能适得其反。这里,“疏”远比“堵”重要。比如,引导大众选择献花、植树、网上祭奠等文明健康的祭拜方式,比如,辟出合适的场所、规定适当的时间,回应群众情感需求,方便市民祭扫怀念。
动辄用法律来管理民间习俗,是否也是一种“法律迷信”?民间习俗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其改变也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然而从春节禁放鞭炮到清明禁止烧纸,我们一次次看到我们的城市管理者总是试图以法律法规来寻求解决之道,期待法规包管一切、一管即灵,却忽视了道德、文化等“软力量”在规范、引导传统习俗中的重要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传统习俗考验城市管理智慧,城市管理需要照应大众心理需求。在这方面,北京等大城市春节放鞭炮由“禁”改“限”,作出了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