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这场灾难,他们是一群“活得轻松”的人:在父辈的荫护下快乐成长;如果没有这场灾难,他们是一群“被惯坏”的人:集全家几代人的关爱于一身,强调自我价值和个性张扬;如果没有这场灾难,他们是一群“被质疑”的人:许多人吃着洋快餐长大,喜欢在虚拟网络游戏中快意恩仇……
一直以来,1980年以后和1990年以后出生的青少年,是让社会宠爱和疑虑的群体。
然而,当“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灾难中这个年轻的群体经受了短暂人生中最严峻的考验。在废墟的烟尘中,他们勇敢、独立和坚强的青春形象,令人刮目、流泪,更令人喝彩。
危难中他们没有独自逃生 逃走?还是救人?这个瞬间的提问,在震灾中是个异常严肃的生死抉择。在四川地震中,很多年仅十几岁的中学生,以自己的无私和无畏,令整个社会动容。
“如果能救而没救,我肯定会感到惭愧。”为救同学而受重伤的成都市温江区玉石乡实验小学12岁学生陈浩,被压在瓦砾中长达20多个小时。“他本来可以不这样的。”父亲陈强看着年幼的儿子咬着牙强忍泪水。
12日,陈浩和班上的同学正在上课,突然,两层的教学楼开始猛烈摇晃。个子高挑的陈浩很快跑下楼梯,穿过了楼边的升旗台,马上就可以到达安全地带了。可这时,他回头看见一个女孩还在旗台的高墙前。想也没多想,他转头向回跑,一把把女孩向外推去。就在这一瞬间,三四米的砖墙“哗啦”倒了下来,陈浩的背部和双腿都被埋在了厚厚的瓦砾之中,那个他不认识的女同学却安然无事。
双下肢骨折、腰椎多处骨折、背部几乎没有完好的地方,12日晚,伤势严重的陈浩高烧近40度,在昏睡中他突然扬起双手,呢喃着“我抓住她了”“我不哭,我要忍住”。
和陈浩一样,晏鹏也以超出年龄的勇气和担当,让父母、救援战士和医生流泪。
14日上午9时40分许,被埋在两层楼房废墟下40多个小时的北川中学高一年级学生晏鹏获救。
被抬出来的晏鹏满身是伤,右腿因受重物长时间压迫已严重坏疽,无法保住。但这位坚强的小伙子从他被救出来的那一刻起,就在不停地向周边的人喊:“通道里还有很多同学,快去救他们!”。
12日下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晏鹏所在的北川中学教学楼共有21个班1000多名师生在上课。当时,教学楼突然剧烈摇晃了几下,坐在窗边的晏鹏被甩出了教室,摔落在教学楼外,他爬起来之际意识到是发生地震了,可身边没见一个同班同学。
他没有逃生,而是立刻冲进教室,但刚喊出“地震了,快跑!”就被突然垮塌的教学楼掩埋了。上课的1000多名师生,除少数被甩出教室外,大都被掩埋在了教学楼的废墟下。
青春热血勇敢担当 除了在地震现场奋不顾身的少年英雄,在全国其他地方,时刻关注灾情的“80后”“90后”们,也表现出了对抗震救灾真诚的关切,他们参与的方式具有强烈的个性化风格和务实、理性色彩。
以追求个性自由而备受青少年追捧的“80后”代表性人物—作家韩寒,在地震刚刚发生不久,就在自己的博客中声明,他要通过亲赴灾区而不是捐款的方式,表达对灾区的援助。
在他的博客中,人们可以看到,这个桀骜不驯的年轻人,用自己的钱组建了一个小团队,在大规模救援队伍进入前就踏进了条件艰险的灾区。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大家呼吁灾区需要帐篷和医疗人员,并理性地告诫大家不要随便涌入灾区,避免危险和给救援“添乱”。
那些曾经被担心“缺乏社会责任感,过度沉湎于个人世界”的大学生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社会的喝彩。
四川地震发生的第二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高校就纷纷开展了献血活动。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学生服务楼前,排起了蜿蜒数百米的队伍。
在清华大学,两个小时内,排队等候献血的师生达到上千人。根据规定,一次献血数量在200毫升至400毫升之间,而多数学生都选择献400毫升。
从13日上午开始,北京王府井、西单等繁华地区的流动采血车旁挤满了等待献血的市民,队伍一度长达数里,引起交通堵塞,其中超过一半的人都是20岁到30岁的年轻人。
在经历了家园被毁、痛失亲人的恐惧和悲伤后,中国年轻的一代迅速成熟起来,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厚重,勇敢地承担起沉重的社会责任。
四川德阳市东汽中学为拯救学生献出生命的教师谭千秋的女儿—北京大学法学院二年级学生谭君子,从去世的父亲身上,领悟到亲情的可贵和人生的责任。
她撰文写道,“如今,我对爸爸的情感不仅仅是尊敬、思念,还有悔恨。”“我悔恨的是,因为贪玩而很晚回家;悔恨的是,在大学念书时没能天天都往家里挂个电话……”
这个坚强的女孩说:“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明白,家人健在就是最大的幸福。而对于我的爸爸,我要代替他撑起这个家,照顾好阿姨和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