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山村里等待的灾民:呆下去还是走出去(图)

北川,救援队伍开进村里让灾民转移,灾民爬上卡车奔向安置点。本报记者谭伟山摄
北川,救援队伍开进村里让灾民转移,灾民爬上卡车奔向安置点。本报记者谭伟山摄


这位老人翻山越岭从石坝乡投奔关庄镇安置点。本报记者鲍小东摄
这位老人翻山越岭从石坝乡投奔关庄镇安置点。本报记者鲍小东摄


    来源:南方都市报

  那些在山村里等待的灾民

  他们在废墟旁搭棚子,在倒塌的屋下挖粮食,他们不知道该呆下去还是走出去

   “什么都没有了,粮食埋在房子里,很不容易掏。家家用打菜籽的条纹布搭建棚子。那里山都裂开了,下雨就会有泥石流。”

  5月17日,青川县石坝乡村民何华(化名)背着腌猪肉,带着一家人,翻了5座山,到达红光乡时,已经是下午1点多。他还要翻越一座更高的山,才能到达关庄镇抗震救灾指挥部。

在那里,他将会得到安置。

  此时,红光乡陶龙村村民董贵珍等,还坐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旁边放着刚领到的方便面。他们不知道还要在棚里呆多久。

  青川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文川说,因为受灾面积大,受灾人口多,安置压力很大。全县36个乡镇,被划为4个抗灾片区,其中红光乡、关庄镇、石坝乡、苏河乡、马公乡等乡镇划分为关庄镇抗震救灾指挥部。这个片区总共3.2万人,除去外出打工的,还有1.8万人,几乎全部受灾。

  目前,在这个片区集中安置的只有两三千人,投亲靠友的几千人,其余的都就地安置。

  “选择没危害的地方搭建棚子,从倒塌的房子里掏出粮食来吃。这样的情况每个乡镇都有,但不知道具体数量。”刘文川说。

  从倒塌的房子里挖出粮食

  15日,北京消防官兵第一次进入红光乡,只抬走了受伤的村民;16日,大批部队进入,但穿过红光乡,向更远的石坝乡、马公乡行进。

  这时,红光乡小荆村的董炳闻等10户近40人,住在一个十几平方米的棚子里已4天了。他们从倒塌的房子里挖出粮食,喝的是山上的溪水。这一天,他们第一次领取方便面,每人每餐领1袋30克。

  棚子搭在山脚的平地上,不远处,一条溪流从高山上奔腾而下。

  “以前溪水都是清澈的,没想到现在这样浑浊。”从番禺返乡的董生旭指着急速流动的溪水说。

  溪水将流向清竹江。可这条溪流,在一个叫做“东河口”的地方,被倒塌的山体堵塞,溪水淤积,成为堰塞湖。积水达到100万立方米。

  18日,青川县政府决定,紧急撤离河流沿线30米处的村民,董炳闻等村民才得以迁到关庄镇安置点。

  六七十人挤住一个大棚

  但红光乡陶龙村的村民还要继续住在废墟旁的棚子里。

  陶龙村各村民小组分布在较高的山坡上。小房子组和陶龙小学,坐落在一个相对平缓的山坡上。

  5月17日下午,董贵珍等村民还闲坐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15户人家,共六七十人共同居住在一个大的棚子里。其中30多个儿童,十五个60岁以上的老人。

  棚子里有刚刚从关庄镇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取的方便面。

  5月12日地震后,他们到附近小卖部买米、面条,因为家里的粮食被埋在几米深的土砖房里,一时不能挖出来。

  第二天,他们才开始从倒掉的房子里挖出粮食等物品,但十几户人家仅挖出两三户人家的粮食、物品。5月13日下午,他们派人出山,买来条纹布,搭棚子。

  陶龙村300多户人家,其中90%都是土砖房,所以全部倒塌。

  17日,他们接到通知第一次去领方便面,但要翻越一座高山,去关庄镇的抗震指挥部领,早上8点出发,到中午12点半才能回来。但一个人只能领一包。第二天开始,他们可以一次领取几天的粮食。

  “他们的意思是,要按照受灾的程度来发放东西,因为物资有限。他们认为,我们能从倒掉的房子里挖点粮食出来,所以少发一点。”村民董贵珍说。

  董称,现在大人每天只吃一顿,儿童一天吃两顿,其中一顿是方便面。下午三四点钟,他们开始做第一顿饭。

  董贵珍说,“陶龙小学死了2名学生、2名老师,当天,都是村民自己将学生和老师的尸体挖出来的,村干部第二天到学校。”

  陶龙小学建于1992年,水泥砖建成的。现在成为一片废墟,只有一根旗杆完好。

  东莞老板带着方便面送我们回家

  当陶龙村的年轻人来回翻越两座山,背几箱方便面回来的时候。王学峰也抱着一箱方便面、汗流浃背地走在返乡的行列中。

  这个20来岁的小伙子,也是红光乡陶龙村人,在东莞德立鞋厂打工。在得知家里发生地震后,向工厂的老板请假,老板立即同意,“你们四川受灾,赶快回家看望父母,想回来的还可以回来,不想回来的也可以理解。”

  这家工厂共有48名工人都来自青川县。5月13日,老板给他们每人发了一箱方便面和五六箱矿泉水,送他们回家。由于堵车,所以直到17日才到达青川县凉水镇,然后步行1小时的公路,爬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才到达陶龙村的家。

  因为担心家里的亲人挨饿,他始终抱着这箱方便面。

  棚子旁是腐烂的动物尸体

  董生旭和王学峰在返乡途中相遇,问的第一句话是“家里人可好?”

  董生旭大学毕业,在广东番禺做服装设计。

  他爬了两座山,到家时,看到的是完全倒塌的房子。牛棚也倒了,砸死了他家的牛,尸体已经腐烂,引来无数苍蝇和蚊子,而他们搭建的棚子距离牛棚只有几十米远。

  幸运的是,他的家人都平安。他的爷爷奶奶、父母、舅舅以及大伯一家人、小姨一家人,正坐在一起聊天。地里还有成熟的小麦、油菜,但即使收割回来,也没有地方存放。

  “什么都没有了,粮食埋在房子里,很不容易掏。家家用打菜籽的条纹布搭建棚子。那里山都裂开了,下雨就会有泥石流。”

  用垫席作顶用树叶作垫

  就在董生旭返乡的途中,一群群男女老幼,背着行李,流着汗、满脸迷茫地往山外奔跑。他们都是石坝乡、马公乡的村民。

  他们将去关庄镇抗震救灾指挥部。从石坝乡到关庄需翻越6座山,从马公乡到关庄需翻越8座山。

  16日晚7点,大批部队开始进入石坝乡、马公乡等极其偏远的乡镇,他们动员村民外迁。在这些乡镇,山体裂开,一旦下雨,山体极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现象,为了保证生者的安全,当地政府决定迁出被困在这些乡镇的灾民。

  石坝乡村民何华(化名)说,之前,他们完全靠自救生存,“没有房子,乡政府有帐篷、塑料胶布,村民们跟乡政府借,但他们说不够用。我们只能用垫席、旧塑料薄膜做顶,用树叶垫在下面”。

  安置点的帐篷也用完了

  5月17日晚,王飞帮一家人还住在石坝乡三江村。当天晚上,江油发生6.0级余震,波及石坝乡。

  “当时下雨,风很大,好怕。三江村死了好几百人。”王飞帮说,“下雨会滑坡,随时滚下石头。所以赶紧离开,牲畜都没人管了。”

  5月18日,他们走出石坝乡,到达关庄镇。

  王飞帮和老婆都在东莞清溪镇一家纸箱厂打工,两个人每月收入3600元,租的房子只有十几平方米,每月租金350元。可是,这次他要将父母、儿子,还有妹妹、妹夫一家人等共9口人,全部带到东莞。

  “住在帐篷里,天气又热,每天只发放矿泉水和方便面,时间长了,肯定不行,不放心,所以还是带到东莞去。”王飞帮说。他只能跟厂里借钱,租一个大的房子。

  18日下午3:30,王立学和老婆带着母亲和两个女儿,也到了关庄镇。他们先到救灾指挥部的“石坝乡”登记处,登记处让他们去安置点的石坝乡接待处。但安置点没有了帐篷,要求他们和别人挤在一个帐篷里。下雨了,他们只好和一群人挤到防震抗灾指挥部里。

  “现在看来,我们只能到外面去了。”王立学说。

  关庄镇抗震救灾指挥部设置了“登记处”,专门登记那些举家远离的人,他们的姓名、联系方式。之后,政府安排了车辆,免费将他们送出关庄镇。这些背着行李、浑身灰尘、面色迷茫的男女老幼,奔向无法预知的陌生之地,身后是倒塌、沉寂的村庄。

  本报记者 鲍小东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