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评论:慷慨是一种社会资本

  慷慨是一种社会资本

  周健工

  汶川大地震,机构、企业、个人都在捐赠,总数已经达到空前的160亿元。中国改革开放30年,已经造就了无数的成功企业和亿万步入小康的家庭,名不见经传的企业突然出手上亿元,到沿海地区打工的青年捧出数千元的整月工资,他们的慷慨已经汇入举国抗震的大潮中。

  我们也看到从中国的地产商人到美国的投资银行,一度捐了钱还挨骂。许多刚捐过的公司或者明星,不得不又追加,以跟得上“行情”。企业突然对该捐多少钱、或者怎么个捐法,拿不准主意了。捐多少才算慷慨?

  企业和个人面对灾难不由自主的捐助行为,从感情上,源于人类同情心的本性;从理智上,源自一个朴素的道理,我们都生活在社会里,社会越是发达,越是现代化,我们的分工体系越细,每一个人依赖他人生活的程度也越深。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让每一个人体面地活着,也是我们每个人自己体面地活着的前提。

  慷慨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社会资本。政府对于纳税的个人和盈利机构的捐助,应该给予税收优惠,因为这些捐助已经成为公共支出的一部分,替代了政府在这方面的支出。如果非政府部门对捐助资金的管理是透明和有效率的,私人和公司的捐赠越是慷慨,就越能分担政府救灾的任务。

  一种经济学的解释是,捐助者出钱,购买的是内心“温暖的光辉”(warm glow),对于富人来说,慈善是在社会上地位的一种最基本的象征。那么,捐助者捐的究竟是谁的钱,这是判断慷慨的基本前提。汶川大地震,小学生也捐钱,但那些省出自己的零花钱捐的,和向父母要钱捐的,意义显然不一样。

  公司捐出一笔钱,我们首先要对其慷慨投以赞许,然后,要仔细衡量其慷慨的程度。那些依靠政策性垄断获得较高利润、而对社会福利贡献不多的行业和公司,如烟草公司,可能要比其他行业捐助更多,才能称得上慷慨。

  当一家企业说它捐了多少钱的时候,我们当然要为他们喝彩,但我们还应该看得更深:这些钱究竟是企业的钱、企业拥有者的钱、还是员工的钱?家族制企业的捐助,实际上是企业老板的个人捐助;股权高度分散而且公司治理比较完善的上市公司,其捐赠现金的数额受到股东和董事会的约束。在公司、管理层、员工与股东之间利益分配合理的公司,其捐助往往形成合力,即个人捐助加上公司的配捐,对于公司和公众,这是一种最佳的模式。

  有时候,慈善需要在时尚和高尚之间选择。负债的个人、亏损的企业、接受转移支付的贫困地区的政府财政,是否应该跟着捐助?这里面有一个底线:不能因为其捐赠行为,而导致其后从社会吸纳和消耗更多的资源。如果上述捐助者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净福利,那这样的捐赠应该得到谨慎的鼓励,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这些捐赠者应该考虑现金以外的方式。

  所以,金钱的数额并不是衡量慷慨的唯一尺度。有些情况下,服务和专业技能,是公司或者个人更重要的捐赠。在大地震过后,如果有一位木匠,千里迢迢赶到映秀,为居民用当地的材料和传统的工艺,盖一幢安全的木结构房屋,他捐赠的时间和技能,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慷慨,并不逊色于出手金钱。

  而且那些只在意被媒体曝光的瞬间、然后就不再过问钱的去处和花法的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慷慨,有待开化。

  (作者为本报编委)

(责任编辑:张庆龙)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