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从北川重灾区出来的车辆一律经过严格消毒处理
本报特派北川记者 蔡京瑞 摄
北川大规模集中防疫是从17日开始的。由于现场味道浓重,记者每次前往北川县城震区时,都要“全副武装”,穿上长袖衣服,带上两层或者三层口罩,并且在口罩上滴上数滴藿香正气水或者清凉油,携带蚊虫叮咬的药水、药膏和消炎药,随后戴上从消防人员那里找来的防护手套和安全帽。下到震区后,遵从防疫人员叮嘱尽量不喝水。
北川震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在县城震区内,可以看到大批的专业防疫人员身着防护服,戴着专用口罩手套,穿着胶鞋分散到全城进行全面防疫,除了喷洒消毒水,还要喷洒杀虫剂进行虫媒消杀。
特别是在县城最大的废墟下,被掩埋的人比较多。从废墟上下来的所有人,都会在废墟前由疾控人员身背喷雾器“现场消毒”。另外,县城主要道路沿途设有多处防疫点。出口处,所有出来的车辆、人员都要对全身进行喷洒消毒。而在从北川县城去往绵阳沿途的永安收费站和临近绵阳市的另一处收费站,也都设有同样的防疫消毒点。目前,由于防疫、防震和防汛的需要,北川县城震区开始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四川省政府下发“关于地震遇难者遗体处置的通知”中,明确16日以后尸体处理的方式是“消毒之后,就地深埋”。对灾区一线挖掘出的尸体,原则上不再运往殡仪馆,“担心运载的路途污染环境”。
建遇难者身份识别DNA数据库 本报记者自17日起,在北川灾区不断看到,仅剩一个旗杆的北川中学新区一片坡地下方,成为临时停放遇难者遗体的场所,不时有解放军战士抬着装在尸体袋内的遗体缓缓走来。身穿防化服、高腰胶靴,戴着防护镜和防毒口罩、橡皮手套的防疫员不断喷洒消毒液,并逐一提取遇难者遗体上可供DNA检验的检材,另一名同样“全副武装”的防疫员张开一个小提取袋,将检材装入封存,随后统一编号检验。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精神,对发现的尸体,无法确认遇难者身份的,有关部门对遗体进行编号、记录、拍照、提取可供DNA检验的检材,并由公安部门统一保管和检验,建立“512”地震遇难人员身份识别DNA数据库。
据悉,在集中掩埋时,所有尸体都进行消毒处理3次以上,然后在深埋的大坑底部铺一层石灰,放上尸体,再往尸体上铺撒干粉消毒剂,最上面再盖石灰。记者了解到,遇难者遗体就地消毒深埋,尽可能一人一坑,若是集中合埋,今后政府或将在合埋地修建纪念碑,缅怀遇难者。
伤员医治区进出严格限制 在位于安县中学的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点,进入病区的所有人员都要进行全面消毒。即使是刚被送到的病人,也要进行全方位的消毒,然后才能带入病房内接受诊治,而任何非工作人员进入都要严格限制和盘问。在这里,生活区和医治区用警戒线区分开来,周边撒着一层层的白灰,防疫人员不时地对营地周围进行着消毒防疫。
设在绵阳市九州体育馆和南河体育馆等地的受灾群众安置点内,除了正常消毒外,疾控工作人员不间断地对腹泻病、肠疾病等进行监测,同时向市民普遍派发氟哌酸、感冒清、诺氟沙星、黄连素等预防腹泻、感冒等疾病的药品。本报特派北川记者李彪孙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