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一旦地震发生,广大市民应该去哪里避难呢?据了解,广州市目前已建成3个应急避险场所,可为6万多人提供生存保障。目前广州市地震办正与市规划局协商,争取把避难场所的建设纳入全市总体规划,然后在全市的公园、广场、绿地和学校操场推广建设。
广州市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应急避险场所建设和灾害防治工作,这是对汶川地震的另一种理性回应,值得肯定。由此,笔者想到的是,全国还有多少城市未建设应急避险场所?假如汶川也有应急避险场所,是否会有更多的人因此获救?
灾害无法避免,但可以预防。虽然我们不希望灾难发生,但当灾难真的降临时,应急避难所就成为一个人生的希望,一个能为人提供生命庇护的所在。加强应急场所建设,这是国际上通行的应对和预防自然灾害的有效做法。在日本,城市建设规划之时就十分重视防灾避难的设计。抗震性和安全性是日本建设公路、铁路和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的重点。在日本城市有许多政府指定的避难“缓冲地带”,不少城中绿地和街心公园的入口处都插着“地震避难所”的牌子。
资料表明,全国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人口和76%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带。虽然我们的城市正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但我们城市的灾害应急能力却十分脆弱。在我国,除了北京、上海、广州、兰州、济南等少数城市外,其他城市大多很少或者没有设应急避险场所。有些地方即使建设有应急避险场所,但由于数量过少、规模过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或由于宣传不到,市民不知如何使用,形同虚设。可以说,城市灾害预防、普及市民防震救灾意识这堂课,在我国许多城市还亟待补上。
不要等到灾难来临才想起建设应急避险场所的重要性,不要等到许多人因灾难失去生命,才追悔莫及。对于每个尚未建立应急避险场所的城市而言,汶川地震应该足以让他们警醒,对于自然灾害,应当防患于未然。希望各地能未雨绸缪,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补上应急避险场所建设这堂课。也许,这会让地方财政失去一些收入,但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相比,孰重孰轻,想必每个人都能拎得清楚!
孙瑞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