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映秀小学两百学生遇难 校长一夜头发全白(图)

她是汶川地震的幸存者,被安置在成都,很多像她这样年龄的孩子被埋在了废墟里,至今都没出来,这白色的千纸鹤,表达了她对自己的亲人和同学的悼念……   本报记者田飞摄
她是汶川地震的幸存者,被安置在成都,很多像她这样年龄的孩子被埋在了废墟里,至今都没出来,这白色的千纸鹤,表达了她对自己的亲人和同学的悼念……   本报记者田飞摄

  44岁校长一夜头发全白了

  “为什么不愿离开这里?”记者问。

  “我这有几百名学生,几十个老师在这里。活的不可能再有了,死掉的我想尽量看到他们。”映秀小学谭国强校长回答说。

  至今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统计出汶川映秀小学多少学生和老师的生命丢失在这片废墟之中。有寻找孩子的家长说,全校600多名学生,遇难的师生至少有两百多人。

  5月15日中午,救援队用生命探测仪检测后,表示这些瓦砾下面已经没有生命的迹象,放弃了搜救。

但第二天,81岁的朱群学为了找被埋的孙子,用手摸到了一个幸存的小女孩。这个名叫尚婷的小女孩随后获救。

  44名同学,只跑出了7人

  5月16日早晨,11岁的肖杨坐在塑料布搭建的临时帐篷里,回忆那不堪回首的一幕。

  学校教学楼一共四层。肖杨所在的四年级二班在二楼靠近楼梯口的第一间教室。发生地震时,她们正在上科学课。

  “老师发现教室在摇晃,大家都要往外跑,他就去把门顶起,不让我们出去”。肖杨说,教室越摇越厉害,屋顶的天花板一块一块往下掉,教室的黑板也掉了下来。这时候,腿脚残疾的董坤喊了一句:“老师,你再不开门,我们班就没了。”老师听了后,这才连忙打开门,抱起董坤把他从阳台扔下了操场,其他同学也纷纷夺门而出,向楼下跑去。

  腿残疾不能跑的董坤,幸运地活下来了,那些能跑的同学,却没能逃生。他的44名同学,只跑出了7人。

  肖杨坐在第三排,她刚刚跑到操场上,教学楼就倒了下来,其他同学全被埋在了碎砖断瓦之中。

  居住在学校附近的杨云林说,地震后的前两天,废墟中一直回响着孩子们的哭泣声和呼救声。

  8岁的孩子在废墟下一起唱歌

  在映秀镇,流传着被埋在下面的孩子,为了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一起唱歌的故事。5月16日中午,记者找到事件的亲历者———8岁的柴正东。

  地震发生时,柴正东所在的二年级二班正在上数学课。他们的教室也在二楼。他说,当看到窗户和教室大门不停摇晃的时候,正在上课的老师让他们用手抱着头,全部趴在桌子下面。随后教室就倒了下来,他们班的同学全部都被埋在了废墟下面。

  “下面埋了好多人,刚开始可能只死了一两个人。大家都在下面喊。”柴正东说,被压在下面后,同学们的哭喊声和呼救声响成一片。过了一会儿,他们班上的周怡叶同学大声对大家说道:“你们不要闹了,我们一起唱一首歌”。于是,在废墟下,就飘出了一阵歌唱声。

  正是根据这歌声,搜救人员发现了埋在下面的柴正东他们。六七个小时后,柴正东和身边被埋的两个同学一起被救了出来,但和他们埋在一起的郭文同学却已经死亡了。幸运的是,柴正东除了擦破了一些皮肤,居然没有受到大的伤害。他说,提议唱歌的周怡叶也被救了出来,送到了成都治疗。

  但最终,班上同学像他们这样幸运被营救出来的也仅仅五六人。

  “我这有几百名学生在这里”

  5月15日中午,记者来到映秀小学时,救援队刚刚宣布这里已经没有存活的生命,结束了搜救离开了这里。一位不甘心的家长在废墟上大声呼喊着孩子的名字,两位家长在旁边焚烧孩子的衣服———根据当地风俗,孩子死亡后,要把衣服和他们一起火化埋葬。

  香烛缭缭、烈火熊熊,堆满遇难孩子遗体的学校操场中央,一个头发和胡子花白的人躺在那里,一动不动,看起来仿佛死了一般。一位前来学校寻找被埋在废墟下的孩子家长说,那就是映秀小学的校长谭国强。

  地震发生后,谭国强立刻就和副校长张春东组织九名幸存男教师,冲到倒塌的教学楼边,寻找和营救被埋的师生。整整三天三夜,他都没有离开过学校。而他妻子与岳母就被压在距学校不足一百米远的一幢居民楼里,他却没有过去看一下。

  记者慢慢走近他,谭国强没有任何反应,只是紧闭着眼睛,两行泪珠顺着脸颊滚落,让人不忍打扰。

  第二天早晨6时30分许,在映秀电站前,记者再次遇见了他。他背着一桶山泉水,低着头,艰难地爬上一个小山坡,面对旁边那些和他打招呼的人,他把头低得更低了。面对跟在后面的记者,他头也不抬地说:我没有什么好说的。

  走上山坡,谭国强来到一个临时搭建的小窝棚。这里距离映秀小学有两三百米的距离,窝棚里住的是学校几名幸存的老师。

  短短几天时间,44岁的谭国强头发和胡子全白了。

  一位女老师帮他盛上了一碗稀粥。“谭校长,你还是喝点粥吧!”女老师劝他说。犹豫了一下,他接过饭碗,一声不响地低头吃了起来。

  虽然如此,但当记者跟着他来到窝棚边时,他还是腾出一个地方,让记者在他身旁坐了下来。

  因为缺水断粮,并且担心发生瘟疫,镇里的人大多都选择外出撤离。有人建议他搬离这里,但立刻遭到他断然拒绝。

  “为什么不愿离开这里?”记者问。

  “我这有几百名学生,几十个老师在这里。活的不可能再有了,死掉的我想尽量看到他们。”他回答说。

  两个小时后,当传来映秀小学又发现幸存学生的消息后,他立刻又跑回了学校……

  主笔:本报首席记者 南香红

  采写:本报记者 南香红 喻尘 杨晓红 严艳 周皓 钟跃东 张艳芬 林劲松 黄河方 朱卓华 杨昱 肖海坤 姜锵 王微 陈良军 徐文阁 云南信息报记者 李元涛

    来源:南方都市报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