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肢体保全与放弃考验骨科医生

  肢体保全与放弃考验救命之人

  本报记者 赵小剑 发自四川成都

  手术室动荡

  外科医生朱精强在海盗船式的摇摆中完成了手术最后的缝合。

  5月12日14点28分,朱精强在华西医院12楼的手术室正在为一位淋巴癌患者进行脂肪和淋巴结组织清扫。

手术即将收尾。

  突然,他感觉地面上下打夯式地震动起来。手术器械、麻醉用品、手术刀顷刻在盘子里“叮当”跳动起来。

  人也站不稳了。整个房间开始大幅度摇摆。朱精强马上意识到,“地震了!”

  “我们楼层比较高,所以晃得厉害,地震一会儿就过去了,大家别害怕。”朱精强向记者回忆他当时说出的第一句话。

  地震持续时间至少有5分钟,机械师与麻醉师都是年轻的女孩子,他们害怕地哭了起来。一位站不稳的医生摔倒在地上。

  手术要不要继续?!这是个问题。

  朱精强马上安慰大家——我们救死扶伤,都是做好事的人,上苍会保佑咱们的。“其实我当时也很担心这个楼会不会垮,但就像飞行员不可能在遇到空难的时候弃机跳伞一样,如果当时楼真的塌了,我也就认了。”朱说。

  朱精强让大家找来椅子坐下,同时把病人牢牢地按在床上。“因为是全身麻醉的病人,我们很害怕病人被震到地上去。”

  就在朱精强利用两次剧烈晃动的间歇争分夺秒给病人进行最后清扫时,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正在奔向各科手术室的路上。

  “我当时最关心的就是手术室的病人。当天我们所有的手术室都在手术。我跑出房间马上冲到手术室,告诉医生该做的坚持做完。”石应康说。

  17点52分,华西医院结束了最后一台手术。

  病房里大多数能够自由活动的病人,感受到地震后,都开始拼命逃往华西医院一个占地三十多亩的花园。不多时,这个郁郁葱葱的花园聚满了人。

  大家通过各种渠道得知了汶川地震的消息。“当时我们的花园里医生病人加起来有上万人,病人是哪一个科都不知道。幸好我们有两部电瓶车,用电瓶车的喇叭向大家宣传,我们医院的防震等级是7级,请大家不要惊慌。”石应康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情况。

  地震发生后不久,这位冷静的院长就火速邀请西南设计院的专家对华西医院的全部业务用房进行了彻底检查和防震评估。结论是华西医院楼房的主体结构没有问题,防震等级达到7级。

  当日18点,天下起雨来,在医院的劝慰下病人陆续回到病房,秩序开始恢复正常。

  此前一小时,由35名医生组成的华西医院医疗队向震中汶川进发了。医疗队先向汶川方向走,进不去,又朝北川方向走,也进不去,最后只好撤到绵阳,开展救治。

  院长由此总结出两个教训,“第一,我们没有准备海事卫星电话,当通讯信号完全中断后,我们很难与一线的医务人员取得联系;第二,医院一定要准备一个类似文化大革命宣传车式的大喇叭,以便紧急情况之下使用。”

  “不要救我!让我死掉吧!”

  5月14日19点15分,10辆救护车嘶鸣声中,风驰电掣驶进华西医院。

  等候在急诊楼前的三四百名医护人员同时冲向救护车,瞬间白衣舞动。

  对华西医院而言,这是一场从未遭遇的“战争”。它的对手是摧毁万物的地震,它的目标是让那些气若游丝的受难者活过来。

  急诊科门口几百平米大院已成巨大的临时接诊室。从地震发生之日起,华西医院就成为首批接受灾区伤员的医院。

  华西医院是世界上最大的单点医院,有4300多张病床,66个手术间供医生们同时手术。地震发生前这里一直是百分之百满员运行。

  5月12日下午,华西医院收治了部分来自成都市区的病人,其中两人因跳楼避难不幸身亡。当晚,伤员范围即从成都远郊区扩大到彭州、什邡、绵竹、都江堰等地。

  13日,华西医院决定全院非紧急手术全部暂停,腾出手术室为地震伤员做准备,同时动员病情较轻者出院。

  14日12点43分,第一批地震伤员通过直升机被送抵华西医院,这同时意味着华西医院迎来了接诊高峰。

  “第一批到达的伤员有43人,几乎都是惨不忍睹的骨折和外伤。”华西医院宣传统战部部长廖志林介绍,“但其实他们是幸运的,骨折和外伤让他们有机会坚持,能挺到现在。”

  据记者了解,一部分伤员由家属和当地医院送来,另外一些则由社会车辆送至华西。让院长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悍马汽车俱乐部自己组织车队拉来了许多病人。

  华西医院骨科主任裴福兴介绍,来自灾区的伤员大都为骨科开放伤、复合伤、骨外露,特别是四肢的开放性骨折很多。“骨科伤处理的最佳时间是伤后12小时,超过24小时以后伤口便会腐烂,容易引起气性坏疽、败血症、破伤风等特殊感染。地震之后交通不便,又是下雨,所以感染病人特别多。”

  从救护车中抬出的伤者都有着让人触目惊心的伤势——这批通过军用飞机直接从灾区运送过来的伤员,距离地震过去五十多个小时,他们中许多人的伤口从未得到过任何处理。

  记者在现场看到,有的人被砸断腿,残肢处白骨外露;有的人因长时间被埋身体缺氧变成酱紫;还有人头上是碗口大小的洞……

  “我求求你们,不要救我!让我死掉吧!”映秀小学8岁的周玉英被推进急诊大院时,大声呼喊。这位面容清秀的小姑娘左臂因骨折后未能及时处理,出现大面积组织坏死,左臂皮肤的颜色已变成棕褐色,像面条一样摇摇欲坠。

  接诊医生用药水为她清创时,她尖厉的哭喊震彻天空。“这孩子的手很可能保不住了。”为她清创的医生悄悄对本报记者说。另外几位女医生用手挡住孩子的脸,不让她看到自己的左臂,一边鼓励她说:“小妹妹,坚强点,一会儿就不疼了。”

  同样是左臂骨折,42岁的什邡市红白镇人杨昌权因疼痛发出狼一样的嚎叫。据他回忆,地震当天,他正在家里睡午觉,“轰”的一声,房子顷刻成为一片废墟。路全断了,大雨滂沱。杨昌权被妻子陈发玲搀扶着深一脚、浅一脚向外逃生,走了好几个小时到达三河镇,后被志愿者搭救,用车送到华西医院。

  “那些娃娃真可怜,有一个娃娃都被卡在走廊上,没有人能救他,眼睁睁地看着他死去。”幸存的陈发玲在医院仍无法忘记那个被困在学校的孩子。

  很多人保住肢体已无可能

  华西医院正在面临空前考验。

  以各种方式运送过来的危重伤者大多集中在这里。

  所幸的是,医院的药品物资尚未告急。地震发生后一小时,医院就马上进行了大规模采购作为储备。医院的流程管理目前看起来也应对良好。

  对病人分检成为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医院目前安排资深的骨科、大外科的医生担任分诊,重点是看病人有没有感染,如果有气性坏疽的感染就要先隔离,在单独的手术室进行手术,否则会引起整个医院的感染,后果不堪设想。

  5月14日,医院接收了三位气性坏疽的病人,他们的伤口都已超过48小时,伤口可能出现特殊的感染,而且这种感染可能会传给所有做手术的病人。为防止传染,医院特别要求医生对所有伤口都要做分泌物的涂片。

  压力最大是这里的骨科。

  本身拥有300张床位的骨科实力其实不弱,但每天面对这么多流水般的手术,医生们力不从心。情急之下,其他专科的医生都被召集过来。

  一个临时的局面是,年轻的骨科医生当组长,而胸外科、泌尿外科的教授充当组员。

  兵力紧张的华西医院不得不申请外援。来自北京、上海、香港的同行正陆续赶往此地。

  由于病床不够,骨科病房许多伤员在楼道里打起了地铺。被截肢的病人肢体残端缠着厚厚的纱布。采访他们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一位来自绵竹的母亲愿意和记者说说话,尽管她的儿子在地震中被垮塌而下的石头砸断左腿,尽管她会被儿子换药时凄楚的哭声击得晕倒,但她对记者说:“儿子失去了一条腿,但他的手始终是热的,这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的治疗原则,第一位是抢救生命,第二位是保住肢体,第三位是功能恢复,第四位是修复外观。现在已经过去了70小时,保住肢体对很多人来说已经非常不容易。”骨科主任裴福兴无奈地说。

  截至5月20日记者发稿,华西医院共抢救地震伤员1800人,完成手术733台次,死亡病例仍为6例。(来自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张春蕾)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