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唐山的国哀日 幸存者感受切肤之痛谈汶川(组图)

陈秀敏

张洪

李冬梅

  一个唐山地震孤儿的成长历程

  陈秀敏:45岁,唐山地震孤儿,76年9月被政府送到邢台市育红院生活学习,现任唐山市截瘫疗养院护师。

  “政府要管你们的生活,有什么困难,将来政府都要管。”2008年5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汶川地震孤儿刘小桦说。这个画面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时候,孩子们的哭声和温家宝的承诺让无数个中国人动容落泪。

  电视机前,一个叫陈秀敏的女人也留下了自己的眼泪,这一幕让她想到了她自己,45岁的陈秀敏在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父母,成了一名孤儿,现在她时刻关注着汶川的地震,即使这让她一次又一次地落泪。

  陈秀敏现在是唐山市截瘫疗养院的护士,作为一个精神健康,生活富足,家庭幸福的的唐山孤儿,她已经成了唐山孤儿的典型,这些年被被无数个媒体采访,这已经成为她生活中的一部分。

  她住在唐山郊区,距离单位很远,上班骑电动车要半个小时,她并不是在城市里买不起房子,她在唐山有两套房子,都出租出去了,为的是“给唯一的儿子创造更多的财富”,她和丈夫两人则在郊区贷款盖了个房子,这个房子镶着白瓷砖,与村里其他的灰色建筑物形成对比,家里很干净,电器也一应俱全,一只小狗在门口冲着陌生人不停地叫着。

  她的叙述相当顺畅,只有在说到自己父母遇难的时候,眼泪终于涌出眼眶。

  “当时没有时间去伤心,心理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饭也要把弟弟妹妹带大,我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要好好活着。”这个责任感支撑着当年那个仅13岁的小女孩。叔叔要领养弟弟,被她坚决回绝了。她发誓要把弟弟妹妹养大成人。

  长期拍摄唐山孤儿的摄影记者常青说,孤儿们非常固执,任性,不讲道理;另一方面,又非常脆弱,孤独,敏感。这是他们身上共同的东西,“可是想一想,没有这样蛮横的个性,在那么艰难的时候,怎么能活下来?”陈秀敏是个典型。

  提起邢台育红院,至今陈秀敏还记得当时的一幕———深夜了,邢台车站站台上老师阿姨们仍在等候。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还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国度,但这些孤儿在育红院得到了比国家平均水平高得多的物质生活,这方面陈秀敏和她同伴们有着强烈的优越感:“女孩头上的发卡、卫生纸,连给家写信的邮票都是发的,每天都有肉菜吃,每周吃一顿肉包子,每年发好四五套新衣服新鞋子。这些是当地孩子没法比的。”

  育红院的老师,都是从当地相关单位层层选拔上来有经验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对孩子的照顾细心体贴。“老师很细心的,发现那个孩子情绪低落就一直陪着他,哄他开心。育红院里的老师就是妈妈。”

  同命相连的孩子在一起,也经常会彼此安慰,他们每个人都有很可以互相倾述的好朋友。“同学就是兄弟姐妹,多年以后见面称呼还是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在育红院里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每年的暑假回唐山探亲。”虽然那个是没有了家的家乡,但是确实孩子很心理最惦记的地方。“每天放学都要去收发室看看有没有家乡来信。”“如果有同学亲戚来育红院探亲,大多数孩子都会躲的远远的,没有亲人的孩子会伤心好久。”

  中学毕业后,陈秀敏没有接着读书考大学,而选择了回唐山工作。政府给地震孤儿分配的工作都是当年知名的国企,只是最近十年,随着各单位的效益不同,他们人生的机遇才发生了越来越大的改变。

  相同的受难经历使她和病人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陈秀敏说:“我爱我现在的工作,我可以从帮助别人当中体会当年很多好心人帮助我的心情。”

  工作两年后,22岁的陈秀敏结婚了,丈夫是个善良、朴实的人。“那个时候,太想有个家了!”,陈秀敏现在经常后悔当时没有好好学习,上大学,“可是整日都在想家,真的没心思去学习啊!”

  汶川地震后,陈秀敏报名了去汶川的志愿者,她说,我要去告诉那些成了孤儿的孩子们,看看我的过去,再看看你们现在,有这么强大的国家和人民在支持和帮助你们,你们一定会比我幸福!

  张洪:病人的心理康复更重要

  张洪,唐山市截残疗养院副院长,91年参加工作。至今在唐山截残疗养院服务了17个年头。

  “这里是地震中截瘫病人共同的家,他们唯一相同就是的都是地震导致的截瘫患者。唐山地震共造成截瘫患者3817名。这些病人分别被安置在在唐山市区县18个疗养院里,唐山市截残疗养院最多时候患者是200多名,现在还有80多人。”张洪在介绍唐山市截残疗养院情况的时候,几乎是脱口而出。从1991年起,他已经在里工作了17年。

  2008年5月20日,疗养院内有几个老人坐着轮椅在一起唠家常,楼道里的地砖很干净,上面没有脚印,只有车轮印,也很安静。二楼的副院长张洪办公室里,好几名职工找她处理事情,大多都是关于为这些截瘫老人服务各种各样的琐事。“每天的工作都很忙,照顾这些截残病人,需要足够的爱心与爱心,要做到服务细致、周到。”在她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份护理人员的值班责任表,上面写的具体的服务流程,洗脸、梳头、剪指甲、换衣服、换床单、喂水果、喂饭、换尿布、……

  “当病人知道没有站起来的希望的时候,会有自杀的心理倾向。”张洪在自己的工作总结中这样写到,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她马上着手写这份总结,她想尽快地把东西送到灾区,把截残疗养院的一些办院和关于截瘫病人的治疗经验给汶川,希望能够把这次地震人受伤的病人安置的更好。

  在这份总结中,她将自己的经验分为三部分,第一是躯体的康复,其他都是在心理,“截瘫病人心理波动很大,开始是木僵状态,在医生的劝说下会产生康复的希望,积极配合治疗。但是截瘫病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是无法医治的,当病人知道没有站起来的希望的时候,会有自杀的心理倾向,很多人在日后一旦病情复发还是会想到自杀。在建院初期这种情况时常发生,医护人员就整日整夜的守在床前安慰,劝说。”除此之外,张洪提到了社会康复,“让截瘫患者多参加社会活动,或者给他们找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样他们会觉得自己是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谈话的时候,不时有医生和护师进来询问领养孤儿的事情,张洪说:“我们的医护人员一辈子都跟因地震受伤的病人生活在一起,他们对这些人有着特殊的感情。我们正在申请把汶川地震造成的截瘫患者接过来,除了可以提供良好治疗条件以外,我们这些截残患者会在心理上给他们极大的安慰。”

  当五星红旗升起,我觉得我不是个废人

  活着不能让生命有残缺

  李冬梅:45岁,唐山大地震中年龄最小的截瘫病人,现任河北省残疾人篮球队队长,在国内外残疾人运动会大小赛事中获得金牌30多枚。

  “老有人问我,震后截瘫了,有没有绝望过,我说没有,没人信,可是没有就是没有!”45岁的李冬梅说。

  李冬梅是唐山大地震中年龄最小的截瘫病人,现任河北省残疾人篮球队队长,在国内外残疾人运动会大小赛事中获得金牌30多枚,但她这几乎是第一次接受媒体的采访,“不愿意想以前那些事儿,这次是破例,为了给灾区人民加油。”截瘫疗养院的院长张洪说。

  在走进位于截瘫疗养院的李冬梅房间时,李冬梅一边打毛衣一边看着电视台里的汶川抗震救灾节目,她梳着马尾辫,前面的刘海恰到好处地掩盖了她头皮脱落的缺陷,面色白皙,气色很好,眉毛是纹过的,穿着一个带金色花缕的黑色针织衫,针织衫下面的身体十分健壮,与萎缩的下半身形成鲜明对比,在疗养院这样的装扮可以称得上是时尚,听说记者采访,她拿出口红对着镜子涂了几下,抿了抿嘴唇,整理了一下头发,确保有伤痕头皮不露出来。

  “我不仅是截瘫,而且当时头皮都差点撕掉,眼眶骨折。妈妈也遇难了。”李冬梅只说了这么一句,便不再多说当年的事情,把话题转移,她说,地震之前她是唐山十五中校体育队的成员,那个时候就励志成为一名出色的运动员。1984年全国第一届残疾人运动会召开,她发现自己重新找到了人生目标。

  为了成为一名运动员,她很辛苦,但值得安慰的是,她运动员的历程很成功,她参加了除广州以外的历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在北京远南运动会拿了3块金牌,在泰国又拿了两块,李冬梅说:“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我觉得我自己不是个废人。”

  她对自己的人生很满意,她说:“我通过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自己当年的梦想,真正做到了身残志不残。”当被问道她人生有什么遗憾时,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实现了我的梦想。”

  通过电视她得知了汶川地震中年仅11岁梦想成为舞蹈家的李月被截肢,冬梅说:“我要告诉她,只要心理有梦,就一定努力实现!残疾人一样能当舞蹈家!”(钟文)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张春蕾)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