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救援队来华受关注
日本派出的两支国际救援队也是这两天来媒体重点关注的对象。5月15日,第一支紧急救援队从成田机场出发,是第一支抵达中国的国际救援队。
今年28岁的日本海上保安厅救援基地队的江口先生,有幸成为了救援队的一员,他对《世界新闻报》驻日本特约记者说,能前往中国参与救援,他感到非常激动。他说,当初之所以选择救援工作,是因为在阪神大地震中,他亲眼看到从外国来的救护队员,牵着救生犬在废墟中寻找幸存者。当时只有十几岁的他产生了一个强烈的信念。他说:“假如我也能这样去救人,该有多好啊!”这一信念,使他留在了海上保安厅的救援基地。
这次能够参加救援行动的,都是日本国内灾难救助的高手,他们是从日本全国4000名随时待命的救援队员中选拔出来的。
此外,日本救援队携带的“先进武器”,也让人们寄予了厚望。其中,首次投入使用的“生命探测仪”能够插入瓦砾中,通过探测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和尿液中的氨气成分,探知生存者的存在;“生命探测仪”还能够通过电磁波探知人的活动和呼吸,并在画面上显示出受难者的距离。
3只救援犬也是救援队的一个亮点。据报道,2004年日本的中越地震,人们依靠神奇的救援犬,在震后92小时,还奇迹般地救出一名埋在废墟中的男孩。
救援队队长、外务省国际紧急援助室室长小泉崇在出发前表示,他们不会辜负中国政府的期待,将尽全力救人。
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加强
中国迅速接受了日本政府提出派遣国际救援队的建议,让日本人感受到中国政府对日本的坦诚相待。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说:“中国政府在灾情发生后接受日本救援队的帮助,表明日中两国战略互惠关系通过胡主席的成功访日得到进一步加强。”
著名民间人士西园寺一晃先生,通过《世界新闻报》驻日记者转达他对中国灾民的慰问。他在慰问信中说:“在日本民间,友好团体、青年团体、学生组织、各个媒体都开始了募捐活动,其中不乏老人和孩子们的身影。在日本能够如此迅速地获得如此广泛的支援,正是胡锦涛主席访日所达成的成果之一。胡主席带着友情和诚意到访日本,在众多日本人的心中点亮了友谊的火种。”
新闻链接 / LINK 中国重视生命获西方好评
本报特约记者/周鑫宇
本报记者/李静
随着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的救援队和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援救物资抵达四川灾区,中外在救灾上的积极互动近日也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纽约时报》近日撰文,把中国政府接受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救援队的政策,视作缓和双方紧张关系的“战术工具”,并把中国政府这种“有选择性的对外开放”称为“救援外交”。有分析人士指出,救灾合作促进国家或地区关系固然不错,可是西方媒体这种怪怪的论调,显示出他们仍然没有摆脱对中国的深刻歧见。
首先中国对于外部物资援助是开放的,所有国家的救援物资和资金都得到接纳,根本不存在所谓“选择性”问题。而在人员援助方面,目前接受了日、新、俄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救援队,几乎囊括了我们周边地区救援水平最高的团队,一切都是从救灾的实际需要和客观条件考虑。
西方媒体认为中国政府允许外部参与救援有政治目的,这种看法实在有些小气。实际上,与其说中国政府通过赈灾合作改善外部关系,不如说在中日两国、两岸关系改善的大背景下,双方在赈灾上的合作更融洽、更通畅,并进一步加深了中日两国人民和海峡两岸中国人的感情。
分析人士指出,面对巨大的自然灾难,心生同情、伸出援手是人类都会有的共同反应,人道主义也是超越政治、超越国家的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对于这一点,北京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王帆,在接受《世界新闻报》采访时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说:“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尽力提供人道主义救援,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和民间非常迅速地全力投入救灾,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重视,得到了各国的高度认可和好评。”他尤其指出:“温总理那么大年纪了,地震发生后几个小时就到了一线。胡主席也到了灾区,这并不是所有政府都能做到的。”
新闻链接 / LINK 世界向中国伸出援手
据报道,近日,一些国家宣布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提供援助。下面是截至15日部分国家和组织的援助情况:
沙特: 5000万美元现金和1000万美元物资
俄罗斯: 已运送两批物资
英国: 100万英镑援助物资
韩国: 约100万美元援助物资
意大利: 一所野战医院、一线抢救物资、灾民住宿帐篷等物资,并将继续援助
德国: 首笔50万欧元
美国: 50万美元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30万美元紧急援助
法国: 约25万欧元物资
波兰: 10万美元援助
[上一页] [1] [2] |